详细字义
◎ 剥 bāo
〈动〉
(1) [口]∶去掉物的外皮或壳(多用于口语) [shell;skin;peel;peel off]
或剥或烹。——《诗·楚茨》
(2) 又如:剥花生;剥碗豆;剥牛皮;剥葱皮
(3) 另见 bō
其它字义
◎ 剥 bō
〈动〉
(1) (会意。从刀,从录,“录”又兼作声符。“录”,《说文》:“刻割也。”本义:削;剥离;剥脱,即去掉物体表面上的东西)
(2) 同本义 [pare cut apart]
剥,裂也。——《说文》
剥,离也。——《广雅》
或剥或亨。——《诗·小雅·楚茨》
然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荀子·强国》。注:“剥脱,谓刮去其生涩。”
冬日至,令剥阴木而水之。——《周礼·秋官》。注:“刊、剥互言耳,皆谓斫去次地之皮。”
溪头卧剥莲蓬。——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剥除(削去);剥割(割削);剥制(剥取或削除外皮,加工制作);剥皮(剥去外皮)
(4) 割裂 [divide;sever;cut apart]
是剥是菹。——《诗·小雅·信南山》
(5) 脱落 [fall off]
实熟则剥。——《庄子》
汉隶岁久,风雨剥蚀,故其字无复锋芒。—— 陆游《老学庵笔记》
(6) 又如:剥落(剥损脱落;落地,没有选上);剥缺(剥落残缺);剥坏(剥落损坏)
(7) 强制除去 [denude]
裸剥士女。——房玄龄《晋书》
(8) 又如:剥庐(剥夺他人荫庇之所;穷困的居所);剥放(斥退)
(9) 盘剥;掠夺 [exploit;rob]
故为吏牧民者竞相剥削。——《梁书·贺琛传》
患在于剥夺之不已。——元稹《钱货议状》
(10) 又如:剥害(盘剥伤害);剥褫(革除;褫夺)
(11) 罢免,革除 [recall]。如:剥坐(革职治罪);剥辱(谓革职之辱)
(12) 伤害 [injure]
剥丧元良。——《书·泰誓中》
(13) 又如:剥丧(伤亡);剥戮(伤害杀戮);剥丧(伤亡;丧乱)
(14) 衰微;减少 [decay]。如:剥极(时运不利或事物衰败到了极点)
(15) 另见 bāo;pū
详细字义
◎ 包 bāo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 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2) 用纸、布等裹东西 [wrap up]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诗·召南·野有死麕》
草木渐包。——《书·禹贡》
包有鱼。——《易·姤》
包之以虎皮。——《礼记·乐记》
(3) 又如:纸包不住火;包缠(包裹缠绕)
(4) 包含,包容。里面含有 [contain;include]
举一滴可包陵谷。——唐· 李朝威《柳毅传》
皆包在诸谷中。——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把小费包在内;包函(包有,含有);包吞(包含);包荒(掩饰;遮盖;原谅,宽容)
(6) 包围。四面围住 [surround]
河水分流,包山而过。——《水经注·河水》
(7) 又如:包络(包围环绕)
(8) 保证,担保 [guarantee]
包你没事。——萧德祥《杀狗劝夫》
(9) 又如:包换;包退;包赔;包管(保证;保险;保单);包票
(10) 约定专用 [charter]
烂倾新酿酒,包载下江船。——梅尧臣《村豪诗》
(11) 又如:全包(全部占有);包饭;包厢;包程;包机
(12) 承担,即答应负责办好 [do sth.all by oneself;shoulder a task on ones own]。如:包销;包办;包产;包工;包医;包教
(13) 镀上一层 [clad]。如:包金;包银
(14) 做 [make]。如:包饺子
词性变化
◎ 包 bāo
〈名〉
(1) 装东西的袋子 [bag]。如:书包;旅行包;行李包
(2) 包裹起来的东西 [parcel]。如:药包;邮包;包复(包袱。用布包起来的包裹)
(3) 因碰撞而引起的肿块 [bump;swelling]。如:脑门儿上碰了个包;脚上起了个包
(4) 一种带馅的蒸熟的食物 [bun]。如:菜包;汤包
(5) 毡制的圆顶帐篷 [tent]。如:蒙古包
(6) 姓
◎ 包 bāo
〈量〉
(1) 包装好的一堆单件 [pack]
五官掾献橘数包。——《后汉书·杨由传》
(2) 又如:一包香烟
详细字义
◎ 炮 bāo
〈动〉
(1) 一种烹调方法 [quick-fry]
(2) 用锅等在旺火上急炒 [牛肉片、羊肉片等]。如:炮羊肉
(3) 中药制法之一。把药物放在高温铁锅里急炒,使其焦黄爆裂。如:炮姜
(4) 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 [dry by heat]。如:湿衣服搁在热炕上,一会儿就炮干了
(5) 另见 páo;pào
基本词义
◎ 炮
炰 páo
〈名〉
(1) (形声。从火,包声。( páo)本义:古烹饪法的一种。用烂泥等裹物而烧烤)
(2) 同本义 [roast]
炮,毛炙肉也。字亦作炰。以铁匕贯肉,加于火炙之。——《说文》
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亨羊炰羔。——《汉书·杨恽传》
炮取豚台若将。——《礼记·内则》。注:“以涂烧之为名也。”
(3) 又如:炮食(烧烤食物);炮燖(烧炙);炮燔(烧烤);炮豚(烤猪);炮羊(烤羊);炮胾(烤熟的肉块);炮煎(烧烤);炮祭(古代烧柴祭天的仪式)
(4) 焚烧,燃烧 [burn]
令尹炮之,尽灭卻卻氏之族、党。——《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5) 又如:炮暑(酷署);炮土(瓦)
(6) 制中药的一种方法,把生药放在热铁锅里炒,使它焦黄爆裂 [prepare Chinese medicine by roasting it in a pan]
儿为检药笼,桂姜手炮煎。——陆游《离家示妻子诗》
(7) 通“庖”。厨师 [cooker]
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韩非子·难二》
词性变化
◎ 炮 páo
〈动〉
(1) 通“咆”。吼叫,咆哮 [shout]
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诗·大雅·荡》注:“炰烋,《说文》引作咆哮。”
(2) 另见 bāo;pào
基本词义
◎ 炮
砲、礮 pào
〈名〉
(1) “炮”假借为“砲”,大炮 [cannon;artillery piece;big gun]
敌军果舁炮至。——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山炮;大炮;迫击炮;炮座(炮车;炮的台座);炮位(古代的火炮);炮局(旧称制造枪炮的工厂或储藏枪炮的场所)。又指象棋的一子。如:炮打隔山
(3) 爆竹 [firecracker]。如:鞭炮;炮燥(由于心中烦躁而感到身上燥热);炮竿(爆竹);炮仗(爆竹);炮粲(爆竹炸裂的碎片)
(4) 爆破土石 [blast]。如:放炮
(5) 另见 bāo;páo
详细字义
◎ 胞 bāo
〈名〉
(1) (形声。从肉,包声。“包”亦兼表字义。本义:胎衣)
(2) 同本义 [afterbirth]
胞,儿生裹也。——《说文》
同胞之徒。——《汉书·东方朔传》
善臧我儿胞。——《汉书·外戚传》
(3) 又如:胞衣地(埋胞衣的地方);胞胎(犹胞衣。常指娘胎)
(4) 同胞 [compatriot]
(5) 〈形〉 同父母所生者。如:胞兄弟;胞姐妹;胞叔
(6) 同一国家的人。如:港胞;同胞(同国人);难胞
(7) 细胞的简称 [cell]。如:胞器;胞间隙
详细字义
◎ 苞 bāo
〈名〉
(1) (形声。本义:席草,可制席子和草鞋)
(2) 同本义 [bulrush]
苞,苞草也,南阳以为粗履。——《说文》
浸彼苞稂。——《诗·曹风·下泉》
(3) 又
浸彼包萧。
浸彼苞蓍。
系于包桑。——《易·否》
其高燥则生葴(zhēn,马兰)、菥( sī,麦的一种)、苞、荔(草名)。—— 司马相如《子虚赋》
(4) 又如:包屦(古人居丧所穿的一种草鞋)
(5) 苞片,花未开时包着花朵的变态叶 [bract]
山桃发红萼,野蕨渐紫苞。——南朝 宋· 谢灵运《酬从弟惠连》
(6) 又如:含苞未放
(7) 草木的根或茎干 [root or stem]
苞有三蘖。——《诗·商颂·长发》
(8) 又如:苞桑(原指根深柢固的桑树;比喻牢固的根基);苞桑磐石(比喻极其坚固);苞桑戒(系于根深蒂固的事物上而求得的牢靠鉴戒)
词性变化
◎ 苞 bāo
〈形〉
(1) 草木茂盛,丛生 [growingin profusion]
苞,丰也。——《尔雅·释诂》
方苞方体。——《诗·大雅·行苇》
集于苞栩。——《诗·唐风·鸨羽》
草木渐苞。——《书·禹贡》
如竹苞也,如松茂矣。——《诗·小雅·斯干》
(2) 又如:苞杞(丛生的枸杞);苞并(丛生)
◎ 苞 bāo
〈动〉
通“包”。包裹;怀抱 [wrap up;surround]
如山之苞。——《诗·大雅·常武》
厥苞橘柚锡贡。——《书·禹贡》
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礼记·曲礼上》
尔贡苞茅不入。——《左传·僖公四年》
详细字义
◎ 褒 bāo
〈形〉
(1) (形声。从衣,保声。本义:衣襟宽大)
(2) 同本义 [loose]
褒,衣博裙。——《说文》
岂必褒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淮南子·泛论》
(3) 又如:褒袖(宽大的袖子);褒衣博带(大衣服,宽带子。是古代儒者所穿的衣服)
(4) 高大;广大 [high;tall;vast]。如:褒益(增广补益);褒增(夸大增益)
词性变化
◎ 褒 bāo
〈动〉
(1) 嘉奖,表扬 [commend;honor;praise]
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2) 又如:褒赞(赞扬称美);褒显(褒扬。称美显扬);褒赏(奖赏)
统一码:U+4F68
五笔:WQNN
仓颉:OPRU
郑码:NRY
四角:27212
拼音
[bāo]
部首門
总笔画16
笔顺丨フ一一丨フ一一丨フ一一丨フ一一
详细字义
◎ 勹 bāo
〈动〉
“包”的古体。裹 [bag up]。现用作汉字的部首名称
详细字义
◎ 枹 bāo
〈名〉
(1) 枹树。有的地区叫小橡树 [glandbearing oak;Japanese silkworm oak] 一种落叶乔木,叶子互生,略呈倒卵形,边缘有粗锯齿,花单性,雌雄同株。种子可用来提取淀粉,树皮可以制栲胶
(2) 另见 fú
其它字义
◎ 枹 fú
〈名〉
(1) (形声。从木,包声。本义:鼓槌) 同本义 [drumstick]
枹止响腾,余韵徐歇。——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枹端(鼓锤的头);枹鼓(鼓锤和鼓)
(3) 另见 bāo
拼音
[bāo]
部首竹
总笔画11
笔顺ノ一丶ノ一丶ノフフ一フ
拼音
[bāo]
部首艹
总笔画15
笔顺一丨丨一丨一丶ノ一一丨フ丨フ丶
拼音
[bāo]
部首衣
总笔画16
笔顺丶一ノフ一丨フ一一丨ノ丶ノフノ丶
详细字义
◎ 龅
齙 bāo
〈形〉
牙齿突露在唇外 [buck-toothed]。如:龅齿(突出唇外的牙)
基本字义
● 孢
bāo ㄅㄠˉ
◎ 〔~子〕某些低等动物和植物在无性繁殖或有性生殖中产生的脱离亲本后能直接或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单细胞或少数细胞组成的繁殖体。亦作“胞子”。
详细字义
◎ 煲 bāo
〈名〉
〈方〉∶壁较陡直的锅 [Chinese pot with steep wall]。如:瓦煲;沙煲;铜煲;电饭煲
词性变化
◎ 煲 bāo
〈动〉
用煲煮或熬 [cook with Chinese pot with steep wall]。如:煲饭;煲粥
统一码:U+525D
五笔:XGIJ
仓颉:VELN
郑码:ZMKK
四角:22900
拼音
[bāo]
部首齒
总笔画20
笔顺丨一丨一ノ丶ノ丶一ノ丶ノ丶フ丨ノフフ一フ
拼音
[bāo]
部首衣
总笔画14
笔顺丶一ノフ一フ丶フ丨ノノフノ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