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知识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北京学者热议:美国大选后的东亚格局变化

“东亚合作论坛2020”学术研讨会(中评社 李娜摄) “东亚合作论坛2020”学术研讨会(中评社 李娜摄)   中评社北京11月30日电(实习记者 李欣芷 记者 李娜)11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举办的“东亚合作论坛2020”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东亚政治经济新形势与中国的应对”。与会学者围绕“美国大选后的东亚格局变化”的议题展开深入分析和讨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小明指出,理解和探讨中美关系的结构性变化,既要看到权力结构的变化,也要看到观念结构的变化,此外,国内政治和个人因素也值得思考。他表示,东亚地区的热点问题一直和中美关系密不可分,拜登上台后大概率会修补在东亚的同盟关系,这样能够联合起来对中国施加压力,这种加强联盟的结构会不会导致形成亚洲北约或反华联盟,仍需观察。还有,拜登政府或将积极介入东亚地区的多边合作,包括申请加入CPTPP,重新加强和东盟的关系,与中国争夺东亚地区合作的主导权。过去几年东亚国家“选边站”的压力太大了,美国逼迫很多国家站在美国这一边,而对于大多数东亚国家来说获得对冲带来的“两面效应”依然是最好的选择,至于拜登政府会不会给东亚国家更多的选择空间,仍需拭目以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方长平表示,拜登任期的中美战略竞争的性质不会改变,但竞争的烈度和手段可能会有所变化。对比特朗普任期内美国的极限施压和中国的应对策略,某种程度上来讲,真正的战略竞争可能才刚刚开始。通过拜登对民主和联盟关系的重视,不排除其盟友国主动挑起同中国的热点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过去几年中国同东亚国家所保持的相对稳定的态势可能会有所变化。

  方长平认为,朝核问题可能在拜登时期升温。如果美国新一届政府没有达到朝鲜的预期,朝鲜或将采取相应措施,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就会陷入一个棘手尴尬的境地:如果支持朝鲜,脆弱的中美关系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如果不支持朝鲜,可能面临着2013年以来的中朝关系的困境,这是一个需要考虑到的问题。长远来看,拜登对规则和基础秩序的强调可能使他在东亚地区突出两个重点问题,一是政治上或将更加强调民主自由价值观;二是在经贸领域可能会针对RCEP建立一个把中国排除在外的规则秩序。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苏浩指出,将中美博弈放置在大背景下去理解,就可以发现世界正处于一个可以称之为“大时代的转化”的焦点时期。当今世界正经历一个从工业时代向智能时代、从海权时代向新大陆时代、从西方主导的平面的全球化到近代以权力为核心的全球化,再到二战后以制度为基础的全球化,然后到目前的立体的“治理的”全球化的转化。“治理的”全球化,体现在国际政治范式的转化上,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就是——世界范围内竞争的范式正由殖民主义的“决斗赛”,到美国的“拳击赛”,再到中国所推动的“田径赛”,即从帝国主义到列强争霸再到国际协调的转变。

  苏浩表示,通过美国的印太战略所导致的“大陆东亚”与“海上东亚”的一种撕裂的状态可以看出,世界区域主义的范式正在变化。世界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区域主义到美国主导的新区域主义再到目前中国在东亚所倡导的追求权力的协调与共生开放性的区域主义,是一种由排他向共存发展的权力范式。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于铁军指出,东亚地区的战略形势还是以中美战略竞争为基础的“两级多元”的发展趋势。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或将继续向对中国有利的方向发展。他认为,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竞争不会减弱,其对中美双方意识形态竞争的走向不太乐观。此外,经济技术方面的竞争可能会加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海外民意基础目前已经恶化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我们关注到‘东京北京论坛中’的民调显示日本对中国抱有正面印象的比例只有10%;包括美国CSIS展示出的民调数据都是非常不乐观的。

  于铁军注意到美日澳印四国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从外长会议和联合军演等互动关系来看,四国近期展现出整体上及两两之间的多维度的互促。但他认为四国同盟的发展是十分有限的。由于各国有自己的安全关注,加之运转的高成本,因此将很难达到同盟的水平。其近期的紧密联系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在印度洋、东海和南海存在感的迅速加强,其内生向心力依然比较有限,这也是为什么菅义伟会作出:“不要亚洲湾的北约”的表态。因此中国没必要特别紧张,不用过度关心,不应逼着东亚国家做出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庆四指出,中国外交工作的成果势必会引起美国方面的反弹,这意味着中国接下来的对外政策需要更加周到、细腻、人性化,使中小国家愿意为中国仗义执言,在地区经贸和安全事务上给中国提供回旋的空间,避免陷入与美国为首的域外大国的极限冲突之中。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中国应注意区域内外的联动,具体应关注日美关系的走向、美国及其盟友的行动、美国外交政策走向特别是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走向。

  李庆四表示,RCEP的签订是开创性的、意义重大的,中国应利用好这个契机和平台,用经济外交对冲美国反华包围圈,用经济平台缓冲美国在安全领域带来的挑战,在东亚地区争取更大的回旋余地。应对东亚经济合作的前景持积极态度,吸取过往教训,整合资源,先易后难,稳扎稳打地向更大的平台迈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表示,安全关系与经济关系间日益严重的错位、紧张和对冲是目前东亚地区所面临的最为核心的问题。其形成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在东亚地区自身实力和地位的矛盾。一方面,美国在安全、军事和盟友方面的影响力依然强悍,但另一方面,其经济地位明显走向衰落,这样的矛盾直接塑造了目前中国在东亚的基本环境。

  李巍表示,奥巴马时代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两个轮子并驾齐驱”,政治上重新强化双边盟友和伙伴关系,经济上参与并主导TPP。目前拜登的亚太战略我们还看不清楚,但是从他的外交和政策团队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大方向依旧是以防范中国为主的多边策略。然而,这样的亚太战略在目前的形势下面临着强大的国内阻力:铁锈三洲的态度、孤立主义代表的参议院、美国的财政困境都将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地形成制约。在此背景下,中国应进一步放大在经济上的优势以抑制美国在安全上的优势。具体做法上,应从强化对日经贸合作、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和重视东南亚国家经贸地位三个方面推动强化东亚经济外交。

赞 0
分享海报
版权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地址:水滴知识网 » 北京学者热议:美国大选后的东亚格局变化
图片正在生成中,请稍后...

周五

09/19

北京学者热议:美国大选后的东亚格局变化

“东亚合作论坛2020”学术研讨会(中评社 李娜摄) “东亚合作论坛2020”学术研讨会(中评社 李娜摄) 中评社北京11月30日电(实习记者 李欣芷 记者 李娜)11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举办的“东亚合作论坛2020”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东亚政治经济新形势与中国的应对”。与会学者围绕“美国大选后的东亚格局变

登录

记住我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