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
4、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动物的可贵精神,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快速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2、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顾复习,质疑导入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下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板书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战象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补充战象的小知识:在古代战争史上,曾经有过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着类似现代武器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折武器、踏敌军、陷敌阵,常给敌方造成极大的伤害。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战象的什么事。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读词:
课件: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
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哪些事情。
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都写了嘎羧的哪些事情?说不完整,其他同学补充。
5、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标题:
板书:重披战甲──重回战场──庄严归去
6、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最后”这一句式将嘎羧临死之前做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
7、小结:我们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同学们,嘎羧可是一头战象啊,看到它做的这些事情之后,你们是不是感觉到特别惊讶,而其中的一些事又让你特别感动?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再次默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哪些描写让你特别感动,边读边画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2、生自由默读课文,边默读边在感受深刻的词句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并交流体会。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五、交流品读,深化情感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应的句子:(出示课件)
1、出示第五自然段
预设学生会抓住下列词语体会到战象嘎羧的衰老。
“衰老”“打瞌睡”“艰难地睁开眼睛”
2、指名读课文的1——5自然段,了解战象的过去以及现在
3、“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指导学生抓住三个动词“吼”“踏”“指”等词语体会战象的急切心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嘎羧急切的心情。
4、“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
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嘎羧对象鞍的留念,实际是对往事的怀念,对战友的怀念,让我们读出嘎羧的这种情感。
5、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引导学生感受嘎羧“英武豪迈”的形象,理解嘎羧临死之前披挂象鞍的原因。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4、5句。
师评价引导: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走进了嘎羧的内心,它临死前要披挂象鞍是因为什么?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记叙这个事例的相关句段,然后划记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品味,体会嘎羧内心的想法,从而感悟到它真挚的情感,解决了我们心中的疑问。
6、“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
师指导朗读:这样悲壮,这样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从这些地方我们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以及死去战象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请带着这种感情朗读句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28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3、情感目标
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动物园中的大象我们都见过、可是你们知道大象也曾在战场上冲杀吗?《最后一头战象》就向我们讲了战象的最后一天。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读课文,每个字都读准,句子读通(不能一个词一个词读)。
2、指名分段读、提出认真听的要求、评读。
3、请5 位同学比赛读、评议。
4、学习生字:课文读好了,看课文中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出示生字卡认读、读生字卡背后的词语、齐读、开火车读、看看生字回到课文中还会不会读。
三、抓住重点句,品读课文。
1、找出使你感动的’句子,带着感情朗读。
2、说一说,这些句子为什么使你感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拓展延伸。
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嘎羧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在这最后一天中嘎羧都做了哪些事情?(预感死亡、寻找象鞍、绕寨三圈、怀念战友、自掘象冢)
2、嘎羧为什么要寻找象鞍?
3、嘎羧要走了全村人的感情是怎样的?
4、请你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一想嘎羧站在打洛江畔怀念战友的场景。
三、深入分析课文、(集体讨论)
1、课文中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从文中找一找,说一说对嘎羧的行为进行具体描写有什么好处?
2、嘎羧为什么不回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反而是和战友们躺在了一起?
3、你对大象这种动物有什么新的认识?
四、作业
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3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评:不仅引导学生弄清了“战象”的意思,还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评: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注意把握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因为是预习过,教师要教方法,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快速把握段落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评:高段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已养成,本课课文较长,教学易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直奔重点语句进行学习,避免逐字逐句的讲解。]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
“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以下内容重点体会: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往下沉。”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望着天空会想些什么?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评: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想象,感受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感悟到具体、生动的描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那些相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评:通过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再次体会具体、细致的描写体现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表达方法。]
四、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孩子们下去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
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善良忠诚英勇坚强
[评与思:这是一篇很典型的长课文短教的范例,文章虽然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但在教学时我们则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在这一重要环节的实施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不一定只是谈感悟再朗读,可以读代讲,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4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凝重、华贵、英武、气概、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感受战象嘎羧高大英勇的英雄形象,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方法】
1.关于大象,学生熟悉的可能只是它的外形和一般的生活习性,而对大象作为兵士参加战斗的历史可能知之甚少。课前,可以建议学生搜集关于战象的历史资料读一读,对战象的情况有所了解,以便理解课文,理解战象嘎羧的情怀。
2.课文篇幅较长,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读完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及时进行反馈交流,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讲述的顺序,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3.课文讲述的.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嘎羧要离开寨子时,为什么要披挂象鞍?”“嘎羧为什么要去打洛江畔?”“嘎羧离开村子前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小组讨论研究一两个问题,再全班进行交流,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和感受。
4.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的一个难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大象图片)师:同学们,大象是一种聪明而具有灵性的动物,但是经过人类驯服后的公象,便可成为战象奔向战场去投入战斗。(展示战象图片)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共同走进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不同颜色词语,你们会发现这两块词语有什么不同?分别是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我想如果同学们能抓住这些重点词语,一定会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2、 同学们在课下对课文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战象嘎羧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又给我们留下了哪几个感人的片段呢?
3、 学生汇报交流,我们可以用四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一下。师板书:(英雄垂暮 披挂象鞍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三、深入文本,感受嘎羧
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读读在对战象嘎羧的描写中,哪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语句深深地打动了你,勾画出来,并在一旁写写自己的体会。
四、回读课文,拓展延伸
师:嘎羧离开打洛江,最后来到了埋葬战友们的百象冢旁,用它那一对铁镐似的象牙,挖了一天一夜,刨了一个大坑把自己掩埋起来,(齐读第22自然段)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它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完美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孩子们,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觉得嘎羧还仅仅是一头普通的战象吗?不,它是一位(学生说:忠诚善良、重情重义)的大英雄!
五、伴随音乐,深情总结
师:同学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嘎羧就这样,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带着对战友的深深的怀念,走了!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动。它忘不了救回自己性命,并照顾了自己26年的村民,忘不了饲养员波农丁,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更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沈石溪这样说过,“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就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样一个特殊的名字——嘎羧,铭记这最后一头战象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一首为英雄嘎羧作的小诗,我们就齐读一下送给英雄嘎羧吧!(课件出示小诗)
六、布置作业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5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并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写作背景。
2、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
(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
同学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6
【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最后一头战象》出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这是一篇悲壮感人的动物小说。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曾经在西双版纳的打洛江畔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并没有选择追寻自己种群的象冢,而是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坚强地刨开一个坑,庄肃把自己掩埋的故事。小说写得凝重、悲壮,扣人心扉,发人深省,对嘎羧动作、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它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由衷咏叹战象生命的凝重和辉煌!
2.人文价值
感受战象“忠诚”“坚强”“英勇”的高尚情怀。
3.语文要素
运用寻读法快速阅读课文;抓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运用统整策略,提出问题或质疑,和同学探究解决;通过细节描写及想象练笔揣摩战象的内心,感受战象的高尚情怀;了解沈石溪动物小说。
【教学目标】
1.运用寻读法快速阅读课文,复述故事,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沈石溪动物小说,尝试运用“统整”策略,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或质疑,和同学探究解决。
3.品读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通过练笔想象嘎羧的内心,感受战象的“忠诚”形象。
【设置意图:《课标》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应当做到“默读有一定的速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是在高年级阶段提出来的阅读要求,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文是一篇很长的文章,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的提示,立足阅读素养的培养,努力做到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教学重点】
能够在阅读中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质疑,同学探究解决。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及练笔想象嘎羧的内心,感受战象形象。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
一、读题,初识战象。
1.猜猜沈石溪动物小说主人公。
小结:抓住主要事件、性格特点,是感受小说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
2.读课题,说题目带来的重要信息。
借助字源,随机辨析生字“寇”。
【设计意图:运用“联结”策略,唤醒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打通旧与新的经验,揭示了感受小说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抓住性格特点;而后的联系课题、文本各部分的相关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是基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标志之一。针对本课生字学习的难点,借助字源,科学辨析“寇”字。】
二、速读,整体把握。
1.运用寻读法,用小标题提炼与晚年嘎羧有关的事件。
2.借助小标题复述故事,注意详略。
【设计意图:同略读一样,寻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运用寻读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从长长的课文中迅速查找主人公嘎羧的具体事件,而对其它无关部分则略去不读,以提高阅读效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引导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主要事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复述故事提供了支持。】
三、统整,提炼问题。
1.填写阅读卡:默读课文,将最重要的阅读发现填写在阅读卡中,并提出两个特别难理解的地方和同伴交流。
阅读卡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利用表格提示“统整”的阅读策略,即要求学生总结自己的阅读发现,分门别类,通过对这些发现深入思考,找到自己觉得很难理解的信息;学生在梳理两个发现和两个问题的过程中,略去不重要的信息,区分了文本重要的和非重要的细节。】
2.展示,交流。
(1)重要发现
预设一:嘎羧性格特点,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
讨论起决定作用的性格是哪一个。
预设二:对嘎羧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2)特别难理解的
对四次“吼叫”及“拿到象鞍的安静”“去世前的平静”片段提一个问题。
【设计意图:能不能提问题,提出怎样的问题,直接体现阅读主体综合的阅读素养,反映了读者“识别和推论”“整合与解释”“鉴赏与评价”文本的能力。将学习者的“自读提问”与教师的`“导读设问”有机的整合,形成了阅读课堂讨论的基础,在“读”“思”“问”中,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四、讨论,精读“四吼”。
1.对描写四次“吼叫”的语句进行细读与批注。
【设计意图:歌德曾说过:内容可看见,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在如沧海茫茫的长文阅读中,能寻得一个点来解读,通过本课时的“四吼”、第二课时的“两静”来领悟课文的表达、感受战象形象,也算是取得一瓢。】
2.小组交流,总结同伴观点,全班交流。
预设一:第二天早晨,嗄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欧欧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嘎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圾似的甩出象房,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
(1)交流,朗读。
(2)小结抓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品细节的读书方法。
预设二: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1)根据文中对动作、神态的描写,联系上下文展开联想补写嘎羧内心。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2)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以细节具体描述嘎唆的激越和悲壮。
与原著中嘎羧的老态对比,体会勃勃雄心。
(3)引读片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将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转换成同战象嘎羧对话的过程,辅以原著、音乐等课程资源,通过对比,给学生的内心以猛烈的撞击,深深的震撼,诱发学生读出情感,诉出情感,写出情感。】
五、小结,巩固练习。
1.动物小说的一大特点: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
2.作业布置:品细节,为描写“安静”“平静”的片段做批注。
第二课时
一、交流批注,品味“静”。
1.重见象鞍的嘎唆:睹物思情的安静
联系下文对象鞍的细节描写,结合“吹去”“摩挲”“泪光闪闪”,体会嘎唆的内心的激动、回味、留恋……
2.坦然自葬的嘎唆:庄严荣归的平静
讨论:是什么力量让嘎唆走得如此平静和坦然。
3.引读片段。
二、对比阅读,总结方法。
1.对照第一课时填写的阅读卡,和同桌交流“课文难理解的地方”是否解决。
2.将课文与原著比较阅读,提出一个问题,填写在阅读卡的第三部分“阅读后还有的疑问”,并在小组中尝试解决。
阅读卡
3.交流探究。
预设一:原著比课文多了对“人”的描写,如波农丁“要我跟他合伙去捡象牙”,为什么要写这个情节?
预设二:作家沈石溪作品中关于动物的描写都是真实的吗?
4.为这张阅读卡命名,如“3—2—1”表格。
【设计意图:“质疑·创新”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运用对比策略,完成阅读卡第三部分任务——提出一个读了文本之后依然想知道的问题。启发学生产生自己的问题、怀疑甚至质疑,并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原文的写作意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水平。】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一头战象作文05-28
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优秀03-22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06-11
写最后一头战象作文05-18
(实用)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优秀06-22
(精)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优秀03-22
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7篇03-18
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7篇)03-20
六年级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案(精选10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