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与北京日报社联合举办“常态化下的高校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研讨会。
关于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法律性质是什么?高校复学后怎么做好防疫?病毒会否卷土重来?一起来听听专家们的权威解读。
王辰:
秋冬季要深存戒惧之心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分析了疫情发展趋势。他说,新冠病毒不可小觑,它比较容易在人体繁衍和传播,这个病毒不会倏然而去,未来有多种可能性。疫情形势在夏季相对好一点,在冬秋季节要深存戒惧之心。大概是广州1月份左右、北京3月份左右,病毒似乎容易形成传播。
王晨光:
“长效机制防控”非常重要
早在6月2日,清华大学卫生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王晨光曾表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法律性质既不同于应急状态,也不同于完全正常状态下的传染病防治,是处于一种现实风险下的低级别防控,针对特定疫情的防控,既要保持低级别的疫情防控模式,又要继续实施某些强制性措施。
饶毅:
建议普及常规性核酸检测
会上,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提出普及常规性核酸检测、加快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等建议。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提到,参考历史上1918年的西班牙病毒,预计未来两年的防控措施比较严格。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任敏) 工人日报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