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这个时代大家过的都挺苦的,我们都需要点成功学鸡汤来慰藉心灵。
可如今,有些鸡汤却逐渐变了味,却依旧受人鼓吹。
那些变味鸡汤总是反着人类生理需求来,就好像你要成功必须得睡眠少,身体熬不住的时候再熬一下就会好起来。
它们把那些透支身体,但又尚未出事的成功人士当作个例,加以渲染,便成了成功的范本,鼓励着人们学习。
不断洗脑下,人们误以为成功就是这样子,便打了鸡血一般,不断熬夜。
结果可想而知,透支身体,耽误学习工作,可能还得花上一笔医药费。
当代变味鸡汤套路便是如此,它只告诉了一部分东西,却没告诉你更为重要的东西。
图片来源 | Yoshitaka-Kashima
以至于我们都喜欢公式化别人的成功:“只要xxx,就一定能到达xxx的高度。”
你看李佳琦从一个柜员到如今的口红一哥,他比普通人多的不仅仅是努力,还有机遇。
你看那些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们,造就他们今天这番成就的,与那时的时代、机会、付出等等都脱不了关系。
如果把这些成功的人身上某一特质单拎出来,都不足以说明这就是他们的成功之道。
那些变味的鸡汤都这么做,吹得你云里雾里。
哪怕你已经拼了命,它也会否定你:别人光芒万丈,而你一身锈迹,那是因为你不够别人付出得多。
奇怪的是,同种套路,屡试不爽,大家都信,深信不疑。
我们就这样在互联网上喝下一碗又一碗的变味鸡汤,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思考,变得人云亦云。
想起电影《后会无期》里一句话: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答案。
05
想起张文举的故事。
从小到大,他都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
他看着报纸杂志上的作品,打了鸡血般告诉自己,只要像那些作家一样努力写,有朝一日就能有同样的成就。
于是,他每天坚持写作500字,反复修改,再投稿各大报纸杂志。
整整10年,他都没有懈怠过。
然而,从来都是寄出去就杳无音信,他始终没有一篇文章能发表,退稿信也没收过。
直到29岁,他收到生平第一封退稿信,里面写着:
看得出你很努力,但遗憾告诉你,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苍白,但从你多次来稿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
张文举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成为作家。
此后他放弃了10年的努力,选了书法这条路,如今已是出名的硬笔书法家。
看到了吗?写作的路并不适合他,不管付出多少,都一样是失败。
说到底,每个人的经历,环境,遇到的人和事都不会一样,你很难遵循别人的轨迹,去走一条相似的路。
每个人的生活都很复杂,别人的生活根本就没有可模仿性。
比起那些一昧告诉你努力努力再努力的成功学鸡汤,你可能更需要一个耳光,扇醒自己。
告诉自己不要迷恋鸡汤给你打下的鸡血,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别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学会独立思考更为重要。
仔细想来,我们真的很容易被各种成功学鸡汤洗脑,热衷于从别人的成功里摸索出套路为我所用。
为什么?
我想是因为我们真的太害怕失败了。
相比起以前,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互联网下,什么样的信息都能接收到。
我们看着别人跻身成功行列,看着曾经与我们一起玩泥沙的同伴飞黄腾达,焦虑油然而生。
我们一边渴望着同样的成功,一边让焦虑遮蔽了双眼。
于是,那些成功学鸡汤伺机而出,以各种成功人士的案例,倒推回去他们的成功之路,给人们不断洗脑。
而人们也会以前人为鉴,践行自己。
大抵都会失败。
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没必要和别人挤在一条路去罗马。
更何况,我们也不一定非要去罗马,人人渴望成功的时代,真正能成功的就那么几个,多少人这一生挤破头也挤不进成功的门槛。
像我们这种出身平凡的人,可能拼尽全力也只能过上平凡的生活。
这里的平凡不是指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而是指过着很普通的平凡人生活。
上着普通的学校,拿着不高的工资,按时长大结婚生子老去,一生藉藉无名,没多少波澜。
不管承认与否,这就是我们多数人要走的路。
以前我们有着不一样的梦想,想当科学家、想当宇航员、想当特种兵等等。
如今,我们忘却了梦想,过上了朝八晚五的生活,为生活奔波劳碌,并没有什么不好。
这也不叫失败。
我们这辈子最大的命题,就是与自己的平凡和解,没必要拿别人的成功来束缚自己。
只要在自己的路上拼着,哪怕最后没有成功也没关系,别被成功学鸡汤贩卖焦虑,努力过其实就已经足够。
来人间一趟不容易,别把自己搞得那么累,能平平安安过完此生其实就已经很好了。
而我们这辈子也没有很失败。
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能接受自己平凡,本身就是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