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增强学生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寄托的哀思,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策略
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梳理问题,引入探究
1.导语:木笛,一种中国民族乐器。清音洋溢,圆润厚实。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快速浏览全文,回忆主要内容。
关键词:拒绝,录取。
2.故事一波三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听了故事的概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3.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起阅读期待。
(二)深入探究,品读体会
1.我们先来看看朱丹什么样?找到描写他外貌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1)指名读语句,提示:云锦,中国传统织品,美若云霞;梅花,冒雪而开,别有风骨。从他的衣着上你感到了什么?
(2)他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了他挺秀的英姿,从他的外貌让人感受到他的独特气韵。再指名读外貌句,齐读。
2.朱丹一路过关斩将,两轮赛事后进入终试,让人对他的演奏充满了期待。然而考场上他的举动让人颇感意外。自读相关段落,说一说发生了怎样的一幕?
3.默读相关段落思考:一场考试,一次拒绝,为什么说朱丹的放弃考试让大师深感惋惜?把你读懂的内容简单批注在段落旁边。
4.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从不同角度思考。
角度之一:从考场氛围的角度感受这场考试非同寻常,在这次考试中主动放弃让人感到意外。
(1)让学生从“要求严苛、竞争激烈、都是高手”等词语中体会高手云集,进入终试不易。
(2)抓住“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声名远扬”等词语体会考官不同凡响,对艺术水平要求高。
(3)追问:罗丹,著名的雕塑家,他打量雕塑作品时什么样?大师像罗丹打量雕塑作品一样打量朱丹,你感受到什么?
小结:看得细致入微,仿佛要从外表看到他的内心;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打量朱丹,初见朱丹,大师对他投去的目光严苛而又欣赏。
角度之二:从朱丹的举动引起反响的角度看,他的放弃考试让大师惋惜。
(1)随学生交流适时点拨:“闷雷炸响”,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朱丹的一句话震惊了全场,“轰”的一声在人们的心头炸裂,谁都没想到他会拒绝演奏,让人诧异。
(2)追问:从大师的话语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朱丹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他放弃的是什么?
放弃了进入乐团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前途;前途错过了,再也无法挽回。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朱丹竟甘愿放弃自己美好的艺术前途。
角度之三:从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情中体会。
(1)让学生从“一丝悲戚”和“涌出苦涩的泪水”两句中感受“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今到了伤心处,眼中难以抑制泪水,放弃这次机会他心中多么不舍。
(2)引导学生关注朱丹进入考场和离开考场前取放木笛的语句。从他对木笛的“一取一放”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两个“小心”,看出朱丹珍爱木笛,热爱音乐,对木笛的视若珍宝表现出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
5.这部分作者以对话的方式展开内容,抓住朱丹的动作、神情细致地进行描写。朱丹,一个颇有音乐才华的青年,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在一场决定他前途命运的考试中,毅然选择了放弃考试,默然离场,只因为什么?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6.朱丹是为了一场纪念。在朱丹的内心深处,对死难同胞的纪念胜过了他个人的前途、命运,甚至他的生命。在前途与纪念中他选择纪念;他的内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波澜,使得他如此义无反顾?让我们翻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
(1)出示图片: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的历史佐证。
(2)出示课件。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日寇像牲畜一样虐杀。惨绝人寰的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这是祖国历史上惨痛的一页,这一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国殇之日。
(3)学生谈感受:看着日寇摧残中国人的情景,听着这组血淋淋的数字,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
小结:痛恨日寇,他们侵略我们的国土,虐杀无辜的百姓;同情死难的同胞,为他们生命的逝去感到难过、惋惜;心中充满了悲愤,为我们的祖国曾遭践踏而痛苦;我们要记住历史,要振兴中华。
7.南京大屠杀,一段屈辱的历史。朱丹国耻铭记在心,满怀哀痛。所以在欢乐与纪念中他选择了恪守悲伤。考场上他毅然离场,心潮难平,你们体会着此刻朱丹的内心想法,分角色读一读对话。
(1)自由找伙伴练读。
(2)学生展示,大家从他们的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的体会与资料的引入,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感悟朱丹当时的心情,理解他做出选择的原因。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过渡:朱丹不肯吹欢乐的笛曲,这无声,胜过千言万语。这不为,彰显了他人格的力量,痛楚而坚决。我们感到了他拒绝背后的铮铮豪气。
暮色来临,雪花飞扬,他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静静伫立,深情款款地吹奏了起来。笛曲就是他的心曲,你们能听懂他的心声吗?
自由读“入夜──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1.此刻,你们听到了怎样的笛声?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把你感受到的动笔写一写,和其他同学说一说。
出示课件: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 ,犹如 ;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是在为 而哭泣,是在诉说 。
【设计意图】借笛声引发想象,表达心声,体会文章主题。
3.这笛声道尽了朱丹内心的悲痛,他对死难同胞的深深悼念,他对日寇累累暴行的控诉,他不忘国耻的浩然正气都凝聚在这幽幽的`笛声里,充塞在天地之间。这是他的生命心曲。反复朗读。
4.朱丹不忘国耻,在铭记中砥砺前行。在描写朱丹的笛声时,在这部分内容中反复出现了飘舞的雪花,你们找一找,说一说作者描写“雪”的意图。
(1)学生找到语句,读一读说一说。(小结: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2)点拨:朱丹在石碑前看到了孩子的方阵,为什么描写雪花?
①自己读一读“孩子方阵”这一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指名读:“曙色萌动,蓓蕾初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小结:稚嫩的生命正在成长、绽开,新的一天正在到来,焕发着勃勃的生机,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希望。
③石碑前看到孩子方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小结:孩子们自发地聚集在纪念碑前悼念死去的同胞,他们像朱丹一样不忘国耻,一样热爱我们的中华民族。
是啊,这莹莹的雪花烘托出了朱丹纯洁高尚的品格,对民族的挚爱之情,也突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这样的环境描写起到了衬托的作用。作者说雪中祭奠的孩子们仿佛是“一片幼松林”。你又想到了什么?
小结:幼松树,这些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他们会成长为坚贞不屈,苍翠挺拔的参天大树。
5.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那浓浓墨色浸润纸张,朱丹一样的人们不忘国耻,爱国情深,父辈的教育也浸润孩子们的心田,流淌在他们的心间。这部分作者用鲜活的比喻写出了朱丹在石碑前看到孩子方阵时的内心感受,他人笛合一,心中厚积的情感都随一曲笛声道出。我们再来读读语句。
再次指名读“入夜──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画面,体会孩子们爱国的举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回读外貌,感悟形象
一曲终了,我们感受到了朱丹的才华横溢,我们知道大师改变了主意,破格录取了朱丹,你们说打动大师的仅仅是朱丹的音乐才华吗?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1.重点理解: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
“两个紧紧相握”意思有什么不同?
(1)大师紧握朱丹的手,是他理解了朱丹拒绝演奏的深意,他得遇一位有才华而又爱国的青年,分外激动,他为白天自己的做法深深地致歉。他敬重朱丹,被他具有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情怀打动。
出示课件: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2)朱丹紧握木笛,为自己的选择和举动感到欣慰。
2.手握木笛的朱丹,伫立在莹莹白雪覆盖的天地之间。让我们再来看看朱丹的外貌,让他的形象印在我们的头脑之中。学文至此,你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再读外貌的语句,体会:一袭黑衣,是对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朱丹就像一株梅树傲然挺立,感受到了他的民族气节,爱国深情。爱国情融入他的骨髓,像花开树枝上一样,相伴相生。
【设计意图】在回读中加深对作者描写朱丹外貌用意的了解,体会比喻修辞方法运用的贴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朱丹的不忘国耻,爱国深情。
2.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
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选读课文7《木笛》。
教学目标:
1、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从“国耻”中印证“国魂”。
教学主线:
层层叩击文本,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向互动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以“如泣如诉”为轴心,在“泣”和“诉”两个层面上挥洒,铺设“笛声如泣如诉,烛光蕴含希望”的情感主线,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
教学过程:
(一)如泣如诉,于词语扩散中倾听声音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这位手握木笛,身穿黑色云锦衫的朱丹,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尽情地吹奏。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木笛曲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找到了请举手。请你来读。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师:他找到了,你们找到了吗?我们一起来读(齐读)
师:描写笛声的句子还有吗?谁再找找?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我们一起再读。这些描写笛声的句子中,你们感触最深的是哪些词?
你们找到的词语,老师也深有感触!
(大屏幕出示词语:悲凉凄切、脉管滴血、如泣如诉)
师:谁有感情地来读读。
师:我们一起读!
师:谁来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师:随机板书“如泣如诉”
师:这笛声中包含着哭泣声、倾诉声、凄切声、悲痛声,让我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再读!
师:朱丹的笛声为什么如泣如诉?
(二)如泣如诉,于国耻国难中品味泪水
师:这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是啊!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没有忘记,我们每个人都不该忘记那段不堪回首的血泪史——
(解说:1937年12月13日,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在南京开始了:这是一场让你不得不蒙住眼睛的残杀。整座城市一片混乱,成千上万的死尸随处可见,日本人在人群中浇汽油,然后用点着火的机关枪扫射,当子弹射中他们的身体时,汽油也着了火,当汽油着火后,他们燃烧的身体情不自禁的颤栗。)
师补充:这场大屠杀整整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人,是每分钟约杀6个。
师:同学们,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还是什么?你说
生:(引导几名学生说“国耻”之类)
师:这是国耻!更是人性的悲哀!这一天是哪一天!(板书:国耻12月13日)朱丹没有忘记今天是中华民族的蒙受奇耻大辱的日子,他又怎能吹奏欢快的曲目呀!我们一起再来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
(分角色读,师读提示部分。)
师:“朱丹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轻轻地说”——
生:“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师:“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师:“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吧!”
生:“没有。”
师:“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生:“请原谅……”
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三)如泣如诉,于凄凉笛声中聆听倾诉
师:此刻,朱丹泪流满面,朱丹为什么而留泪?
他默默地走了,批着雪花,向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走去,临近石碑,他看到怎样的画面?
大屏幕立即出现课文片段:
“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生:齐读这一段话。
师:这段文字所描写的画面中,你觉得最能感动朱丹的是什么地方?(画面中有什么?)
烛光
幼松林
红烛泪遇难同胞的血泪
这画面也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带着感动再读
此时此景,朱丹伫立雪中,从绒套中小心地取出心爱的木笛,用笛声诉说心声——(听笛声)
师:你们听到的是怎样的笛声?
师: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谁愿意把自己的感悟读给大家听
(指名)你读出了怎样的笛声?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悟齐读。
师:笛声如泣如诉啊,朱丹通过笛声在倾诉什么?结合你对课文、对朱丹、对笛声的理解,请把你所听到的朱丹的心声写下来。
(大屏幕出示:朱丹的笛声倾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和着音乐练笔写话。)
师:笛声化作了一首小诗,再读笛声!
(四)、意外结局,共铸国魂。
师:朱丹的笛声感动了孩子们,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一位特殊的听众,他就是(大师)。请你从课文中找找,大师也被感动的语句。
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
大师说:“不,应该是我请求你的原谅。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大师为什么要向朱丹鞠躬,为什么要请求朱丹的原谅?)
适时总结:大师被朱丹在国耻日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失去考试机会,这种宁折不弯的精神感动了,这种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就是国魂!(板书:国魂)
师: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小诗。
(课件出示小诗)
不能遗忘
中华民族的这段血泪史
每一朵烛光
蕴含希望
(板书:)
木笛
国耻(12月13日) 国魂
笛声 如泣如诉
烛光 蕴含希望
课后回顾:
《木笛》是一篇写纪念南京大屠杀的课文,作者借一位青年演员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尽情地吹奏起如泣如诉的木笛声,在笛声和烛光的强烈视听碰撞中,给我们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
我教学的是第二课时,35分钟内,朱丹“阶梯教室里面试的场景”和“面对烛光方阵吹奏木笛的场景”不可能平均使用力量,所以“阶梯教室里面试的场景”中对话教学一笔带过,重点聚焦“面对烛光方阵吹奏木笛的场景”,笛声即心声,以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为轴心,铺设“笛声如泣如诉,烛光蕴含希望”的情感主线,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感悟朱丹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国魂”。
课文教学从笛声引入,“笛声”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所在,提炼描写笛声的词语,感受词语背后传递的信息,倾听心声,层层递进,又紧紧遵循从整体导入(通过浏览全文,话语引领,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课文中直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笛声的相关话语),到部分层层递进,再到整体(结合你对课文、对朱丹、对笛声的理解,把所听到的朱丹的心声写下来)的原则进行教学。
三十五分钟的课很快就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永远不会停止。说实话,学生们表现地很不错,无论是他们的语言还是他们的表达都很出色,但课堂中总是有着很大的缺失感。
应该说这堂课本身给我的是挑战,我是在犹豫中尝试上的,像这类情感性强的文章,光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品悟,那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只有教师通过激扬的文字,动情的语言进行情感铺垫方能实现。我在试着这样做,但做的很不够,导至学生的情感没有全然的被点燃,被激起,因此学生的回答有些偏冷。
课中给予学生的发挥空间太窄,我明确意识到这点,但又不知道如何在这类情感性强的文章教学中,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文本的理解,文采的修炼,文学的积淀,课堂的聆听是我今后必须努力的目标。
带着满腔激情走入课堂,带着点点思考回顾课堂,带着个个疑问反思课堂,这样教学痛并快乐着。期待着各位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通过诵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分析朱丹的人物形象。
4.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提升品鉴文本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朱丹的人物形象。
【难点】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呈现木笛图片,从课文题目入手,进而引入本课。导入语: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它清音洋溢,圆润厚实。那么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木笛》。【板书:木笛】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圈画出自己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
(悲戚qī:悲伤哀伤。正襟jīn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2.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经过初试、复试的激烈竞争,进入了终试,因为当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拒绝演奏欢乐的曲子而被取消考试资格;晚上,他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悲凉凄切的乐曲悼念亡灵,又被在场的音乐大师破格录取。)【板书:朱丹】
(三)深入研读
1.在1937年12月13日正是南京数十万人遇难的日子,数年后的12月13日正值木笛手朱丹参加乐团终试的日子。然而朱丹在考场上却放弃了终试,但是当晚又被破格录取,这到底是为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朱丹放弃最后的终试是因为当日正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的资格,朱丹是为了一场纪念,在朱丹的内心深处,对死难同胞的纪念胜过了他个人的前途、命运,甚至他的生命。破格录取是因为入夜,音乐大师在纪念碑前听到了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体会到朱丹身上强烈的民族精神。)
2.文中多次出现的对“梅”“雪”等自然景物和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梅:在冬天寒冷中开花,能够表达一种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坚守信念的顽强精神,“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象征我们龙的传人之精神。
雪:第一次出现渲染了当时朱丹在失去比赛资格后离开时的孤独悲壮的心情;第二次出现在哀悼死难同胞的纪念碑时,既交待了天气的’寒冷又彷佛是哀悼亡魂的朵朵白花,激起了人们心中对苦难历史的回顾。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惨绝人寰的杀戮令人不寒而栗,寒冷的天气让人颤抖,但是人们却并未退怯,我们更是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3.小组讨论:学习了本篇文章,你认为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②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
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
由此可知,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板书:音乐才华、民族精神】
4.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表现了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同胞的美好情怀,以及朱丹深深的爱国情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日寇像牲畜一样虐杀。惨绝人寰的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这是祖国历史上惨痛的一页,这一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国殇之日。)
(五)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本文学习,认识了伟大的木笛艺术家朱丹,并通过他的事迹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作业: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想对朱丹说些什么?以“朱丹,我想对你说”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3、领悟作者描写朱丹外貌语句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二、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三、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四、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教学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板书课题)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针对朱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进行质疑:面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你有什么疑问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阅读期待。】
第二个环节: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一)、关注对话,初步感知
1、浏览课文,看看朱丹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了考试?为什么放弃?教师引导过渡:你是通过朱丹和大师的对话读懂的,让我们都来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边读边思考,从这部分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到“没有忘记”,
追问学生朱丹没有忘记什么?(南京大屠杀遇难同环保纪念日)
(二)、引入资料,震撼心灵
1、有关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2、教师引入资料:
师述:1937年12月23日,日军攻占南京,日寇的刺刀疯狂地刺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日军的枪弹疯狂地扫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多少无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烧、活埋、水溺……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原本美丽繁华的南京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30多万人惨遭杀害!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引读:同学们,读一读这串带血的数字吧。(齐读)这仅仅是一串数字吗?(再读)
3、读着这串数字,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再读)教师小结:在朱丹的心里,这是一种永远的痛,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受得到的耻辱的痛。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的引入与教师的引读,使学生受到震撼,在此基础上,对朱丹当时的心情便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为后面朱丹作出选择的不易做铺垫。】
(三)、品味感悟,体会原因
1、教师引读:所以当大师冷峻地问朱丹为什么不能演奏欢乐的乐曲时,朱丹说——(教师指示屏幕引导读出朱丹的话)
2、就是这样的日子里,当朱丹接到这张(出示卡片:第一项,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的乐曲)卡片时,他在想什么呢?请你读读有关段落,想想你是通过什么读懂的?
出示: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3、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悲戚”“沉默片刻”“深深鞠躬”等词语,体会朱丹的难过、矛盾、歉意……
联系一、二自然段中“要求苛刻”“竞争激烈”体会机会来之不易。
抓住文中描写朱丹对木笛珍爱的语句,体会对音乐的酷爱。
4、教师引导:在考场上朱丹放弃了什么?坚守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朱丹虽然内心是那么痛苦,那么不忍,但是他最终决定放弃终试机会。是什么使他做出了我们常人无法理喻的选择?(正是他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揣摩文字,品味语言,感受朱丹内心的悲痛与选择的艰难,从而突出他的爱国情怀】
第三环节: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一)、想象画面,体会心情
1、朱丹向主考官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当他走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读)
出示: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i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有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头上,肩上积着一层雪,仿佛一片油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体会这份悲痛的心情,以读代讲。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评读使学生头脑中出现画面,感受孩子们悲痛心情,体现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2、教师小结:临近石碑,朱丹看到了身披白雪的孩子们手擎红蜡烛,悼念亡灵。
(二)、品味笛声,感受心声
1、于是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笛声悲凉凄切——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2、这段话在写什么?(笛声)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补白辅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笛声所表达的情感。】
这笛声给人什么感受?悲凉凄切,寒冷。
3、读了这几句,你对朱丹有了那些了解?内心悲痛,充满仇恨,演奏水平高超)
让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一起听听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吧!你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悲伤、难过、凄凉。
4、悲伤!难过!让人落泪,如果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是哪个词呢?如泣如诉这个“泣”三点水加个“立”,什么意思?诉呢?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笛声如泣如诉,它在向人们倾诉:( );它在控诉( );它在呐喊( )。
【设计意图:借笛声引发想象,表达心声,深化文章主题】 (三)、受到感染,破格录取
1、被白天情景所震动的主考官也来到了纪念碑前,他也听懂了朱丹的心声,他告诉朱丹:“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同学们,是什么打动了这位大师,让他做出如此的决定呢? (高超的目的演奏水平和深深的爱国之情)原文: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大师希望让音乐成为一种呼唤,呼唤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第四个环节: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再来仔细打量一下这个被破格录取的朱丹,哪一段具体介绍了他?(4自然段)
出示: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朱丹为什么穿这样的衣衫?
(云锦——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它是中国的代表,朱丹时刻把祖国记在心中。
梅花——迎风傲雪,它是中国人精神的体现,朱丹就像一枝梅花,不屈不挠。)
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描写朱丹的装束?(外貌体现人物特点——爱国)
2、结论:在写人的文章中,外貌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要为突出人物品质服务,所以我们写作时也要引起重视。
【设计意图: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
9、木笛
放弃终试破格录取
爱国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木笛手朱丹在考试是为什么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这说明什么?
2、那位声名远扬的音乐大师为什么录取了没有参加考试的木笛手朱丹?(请写出两方面的原因)
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又为什被破格录取。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通过朱丹的语言、神态、笛声体会他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接着学习9课——木笛,让我们一起走近朱丹,聆听他的笛声,一起走进朱丹的内心,感受他的心声。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说主要内容)
二、理解对话,体会真情
1、出示课件: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
师:在终试的考场上,当朱丹看到卡片上的题目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悲戚。这是为什么?默读1-23节,找到原因,简单批注。
预设:学生应该很容易能找到“今天是12月13日,悲伤的日子让他无法演奏;这个考试不是一般的考试,经过两轮激烈的竞争才进入终试,这是决定人一生命运的关键时刻,他不演奏,也许就与梦想失之交臂)
如果学生不能从竞争激烈、决定命运的角度回答,师可以“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引导。
12月3日是个令人悲伤的日子,为什么?(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2、师: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吗?
(两个同学说说)
(播放课件:南京大屠杀图片资料)
师解说:12月13日,作为中国人是永远不应忘却的。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开始了。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军人,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对无数的男女老幼用机枪扫射,尸骨堆积如山;侵略军把我们的同胞绑在木桩上作为活靶子练习刺杀;为了掩盖罪行,杀人后他们放火焚尸,或沉尸江中;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被赶入土坑残忍的活埋;有两个日军居然用中国百姓的头颅做赌注,展开杀人比赛;就连几个月的婴儿也不能幸免,被挑在枪尖扔入火堆活活烧死。南京成了人间地狱。
(大屏幕出示)
师: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万人——大约每1分钟杀6个人
3、师:这一个个数字是被中国人的鲜血染红的,这一个个数字背后就是一个个同胞的生命啊,你想说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可能是对日本侵略军的愤恨,可能认为是国耻,可能认为世界需要和平等)
师:在这样的日子里,朱丹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南京大屠杀那悲惨的一幕幕,想到那些无辜被害的同胞,他又怎能吹奏欢快的曲目呀!课件出示: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他沉默片刻,只是片刻便快速而冷静地做出决定——拒绝演奏。(板书:拒绝演奏)
4、师:朱丹的决定犹如闷雷在考场爆裂,这样重要的考试怎能轻言放弃呢?考官们不理解。他们哪里知道,一边关系着自己的命运,一边是国耻国恨,朱丹做出拒绝演奏的决定内心是多么的痛苦,但又是多么的坚定。
请学生读一读对话。
师指导朗读。
分角色朗读。
三、聆听笛声,感受心声
1、师:听到大师果断的拒绝,朱丹眼中涌出苦涩的泪水。他的内心能向谁倾诉呢?黑暗渐渐袭来,老天仿佛也悲伤落泪,纷纷扬扬的雪花从空中飘落,不知不觉他来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自读24-25节,他看到了什么呢?生自读后回答。
2、课件出示课文片段: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生齐读。
3、师:同学们,听老师读,你们用心去听、去看,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师范读。
预设:学生想象可能会有些难,引导学生理解“曙色”“蓓蕾”“幼松林”都象征着孩子,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祖国的未来,师可引导“朱丹为什么会想到这些画面”他被孩子们感动了,爱国的情感就像墨滴在孩子们的心中无声扩散开来,他在孩子的身上看到了一颗颗火热的爱国心,看到了祖国的未来)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教师及时、恰当评价。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看到眼前的情景,朱丹内心的情感再也无法抑制。
他想——(学生接)
他要——(学生接)
他只有——(学生接)
师:是啊,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心爱的木笛,抖落了上面的雪花,尽情地吹奏起来。(板书:广场悲歌)这是一种怎样的笛声呀?请找出描写笛声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同桌互相说说你仿佛在这笛声中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生齐读。
生回答(悲伤、倾诉、愤怒、呐喊等)
师:是的,这笛声在雪花纷飞的南京夜空中回旋,这笛声是在告慰死去的亡灵,这笛声是中国人不忘国耻的呐喊,这笛声是对刽子手的控诉,这笛声更是如朱丹一样千万中华儿女的中国魂!请你再读这节。
音乐起
师:这就是朱但当时吹奏的曲子,伴着这幽幽咽咽的笛声,读一读这首小诗。
课件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指名读这首小诗。
齐读这首小诗。
四、破格录取
师:朱丹的笛声不但感动着我们,感动着孩子们,更让主考的大师改变了态度,这是为什么?默读最后四节。
生读后回答。(应该能从爱国来讲)
师:是的,大师是被感动了,被朱丹和孩子们胸中跳动的火热的爱国心感动了。大师仅仅是因为朱丹的出色演奏鞠躬吗?在作者的原著中大师还对朱丹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是在向一种精神鞠躬”。这种精神就是我们的中国魂!
(板书:中国魂)
朱丹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他被录取了。因为他有一颗滚烫的爱国心,因为他有不屈不挠的中国魂。遗忘就等于背叛!让我们记住这段血泪史,让我们永远做像朱丹那样有气节的中国人!板书设计:
木笛拒绝演奏广场悲歌中国魂
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等词语的意思。
2.品读朱丹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的语句,适当引用资料,体会他真挚的爱国情怀。
3.初步了解小说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教学重点难点:
在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中感受朱丹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赵恺的小说《木笛》,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小说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朱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笛》,走近朱丹。
二、品读考试,
1、《木笛》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2、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快速浏览课文第1-6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意思,学习抓关键字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朱丹却选择了放弃,大师能接受吗?为什么?你体会到大师怎样的心情?
4、朱丹为什么放弃考试,他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补充材料,理解背景。
理解朱丹不愿吹奏欢乐曲目的原因,感受朱丹炽热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
指导朗读,读中体会朱丹的情感。
了解语言描写的特点,在表达内心情感上的作用。
你还能从朱丹的`穿着打扮上读懂朱丹的情怀吗?
朱丹取出木笛,又放入木笛,从一取一放中,你又能体会他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是小说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反复品读这些关键语句,你就能读活人物,读懂人物。
三、感动悼念
1、引读课文,说说朱丹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为什么说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2、配乐范读,理解是什么让朱丹感到寒冷,又是什么让朱丹感到温暖。
3、配乐诵读,升华情感。
4、小练笔:笛声中有什么?内化情感。
四、感动结局
朱丹被破格录取的原因是什么?大师被什么打动了?这个故事打动你的是什么?
朱丹的手中仅仅握住木笛吗?
五、升华情感,点化主题
对本文写作特点总结,对朱丹性格特点的总结。
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抓住“笛声”反复揣摩、朗读,感悟朱丹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木笛》这篇课文,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入朱丹的内心世界。
2、那位木笛青年朱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朗读感悟,聆听生命心曲
1、感受笛声如泣如诉
(1)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当他面对一片莹莹烛光时,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2)师配乐读,学生自由读。
你有什么感受?你从哪些词感受到的?(体味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如泣如诉的幽幽笛声。老师想和你们合作读。
2、揭开惨痛历史
(1)听着这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的笛声,你有什么想问问朱丹吗?
(2)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惨不忍睹、令人心碎的历史。
(大屏幕呈现南京大屠杀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3)这是国耻!同学们,把你对同胞的哀悼,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慨化作声音读出来。谁愿意读?愿意读的请站起来读。
3、走入祭奠场面
(1)难道只有朱丹一个人没有忘记这一天吗?
出示25自然段,生自由读。
你仿佛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你们看到的这一切,朱丹也看到了,此时此刻,他只想用笛声代表他的心声,谁想和他一起吹奏这支心曲?
4、练笔抒发情感
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在遇难同胞纪念碑前,耳畔回响朱丹那如泣如诉的笛声,用心去感受,这笛声仿佛在向我们倾诉什么?叹息什么?控诉什么?呐喊什么?来,拿起笔来,把你听到的、感受到的声音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学生和着音乐练笔写话。)
5、叩问朱丹内心
朱丹吹奏的幽幽笛声在夜空中回旋,在雪花中盘旋。此刻,我有几个问题想问问朱丹。
朱丹,你不会演奏欢乐的乐曲吗?
考入乐团是你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你就这样草率地离开考场,难道你就没有为自己的艺术前途担忧吗?
那可是国际知名乐团,你为自己的决定后悔吗?
6、体会大师态度的改变
(1)好一个爱国青年,好一段动人心曲,这笛声我们听懂了,孩子们听懂了,还有谁听懂了?你怎么知道的?(学习30—31自然段)
(2)是什么改变了主考大师的态度?感动大师的仅仅是笛声吗?
(3)让我们读出笛声中的这些感动。
三、情感升华,提升民族责任感
(1)感悟梅花寓意
中国人的这种气节如果用一种花来形容,就是——为什么?
那幼松呢?
在这里,文章中腊梅与幼松都象征着我们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气节,这就是我们的国魂。
(2)屈辱的近代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青少年也不能忘记历史。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要发奋读书,振兴中华。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收集资料,去了解我们中国的近代史。
教学反思:
《木笛》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文本故事情节巧妙曲折,语言叙述精炼生动,人物刻画细致真切,读中令人心灵震撼。根据课文情感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方法引领学生走入文本。
1、重点回环,情感递增。
教学中,我扣住描写笛声的句子作为课堂的主旋律,反复朗读感悟,并牵引扣击文章的相关段落,做了四次回环。第一次,扣住“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几个词语读懂笛声的悲凄,朱丹的心声,读出悲凉。第二次,补充南京大屠杀场面的视频,感受国耻,读出悲愤。第三次,走入孩子们雪中祭奠的感人场面,感受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读出感动。第四次,体会大师改变主意的原因,赞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读出悲壮。人物的形象在这一遍遍朗读中越来越丰满,学生的情感在这一次次反复中越来越浓烈,对文本的理解亦是越来越深入。
2、读写结合,抒发情感。
在学生感悟笛声的“如泣如诉”后,在学生看到同胞无辜被屠杀的血腥场面后,在学生看到孩子们“自发聚集”祭奠遇难同胞的感人场景后,学生心中肯定情感翻腾,有许多想说的话,此时安排“这笛声外还有什么声音?这声音在叹息?在哭诉?在控诉?在呐喊?”的练笔,让孩子们抒发自己的心声,亦是表达对文本的感悟。课堂中,孩子们的发言很精彩,那是因为情由心生。
3、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课堂中,我以木笛曲贯穿在读文、体会、练笔等环节中,渲染了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同时,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离学生较远,我适时补充了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场面,在视觉上引起学生的震憾,在心灵上产生与人物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同样的教学设计,我在不同的班级上了四遍,每一次的课堂都不一样,我想,这也正是高段课堂的特点,生成与预设总是有差别的。这种时代性、情感性强的文章,怎么吸引学生入情入境是教学的难点。在课堂中,有的环节处理得比较粗糙、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调控能力,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课堂教学更流畅。
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8个字。默读,课文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分角色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
3、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8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在体验中主动进入文本
1、创设情境:有一个优秀的木笛手(板书:木笛)正在参加一个乐团的考试,经过激烈竞争他进入了终试。在考场上,他抽到了这样一个题目:请从贝多芬的《欢乐颂》和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中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但是这一天正逢“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是全中国人民无比悲痛的日子。这位木笛手选择了什么?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文中动人的情景。
2、说一说,此时有什么感受?(生回答)
的确,这是一个令人感动并令人深思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走近故事的’主人公。
二、熟读课文,在体会中读懂终试过程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解决字、词、句疑难。
(1)重点生字出示:苛苟(字形区别)卡(笔划笔顺)绽竞萌顷(读音)组词:苛刻 、不苟言笑
指导字音:应试、纤弱、锦衣、悲戚、闷雷、晕染、伫立、坠落顷刻
指导字形:鞠、躬、碑、焰
(2)词语出示:晕染 、冷峻 、悲戚、歉疚、翩然苦涩
如泣如诉 、曙色萌动、蓓蕾初绽、悲凉凄切、脉管滴血、正襟危坐、不苟言笑
指导词义:苛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歉疚、蓓蕾初绽、顷刻、翩然、如泣如诉
自由读,读准字音“脉管滴血(xiě)”;指名读,想想词语的意思,该怎么读?练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哪些词语描写了心情、表情?哪些词语描写了木笛声?
(3)句子出示:
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
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
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想象句意,尽可能读出味儿来;个体检测读。
2、边读边想,理出思路,逐渐走近人物。
(本文篇幅比较长,自然段比较多,初读时会感到比较零碎,其实只要静下心来读,就会发现文章叙述的事情很集中,脉络很清楚。)
轻声读课文,理清事情脉络,可以标注自己的感受,看谁能发现问题。自读后与同学交流。
给课文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集体交流:
课文以“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为线索,32个自然段分为3大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乐团招考条件苛刻,经过激烈竞争,木笛手朱丹进入终试。第二部分(3—23自然段)朱丹抽到了演奏欢乐的乐曲卡片。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亡灵,他拒绝吹奏,被取消终试资格。第三部分(24—32自然段)其中24—28自然段是朱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冒着漫天大雪吹奏悲凉凄切的乐曲,悼念遇难者亡灵。29—32自然段写的是主考大师也来到纪念碑前,听完朱丹的吹奏后,告诉朱丹他已经被乐团破格录取。(也可以分为四部分)
3、探索文本表达特点,悟读叙述重点。
(1)这个故事发生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叙述的。你对南京大屠杀了解有多少?(此处学生可简单回答。)
(2)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描写什么比较多?有什么叙述特点?(重人物特点、场面和对话描写)
(3)请在最能拨动自己心弦的地方细读,读出自己的感动,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问题来。(可以和同桌自由交流)
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考试,后来又为什么被破格录取。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3.教导学生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历史。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电教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个叫朱丹的木笛手到乐团去参加最后一轮考试,这是经过几轮激烈的竞争之后的终试。但是在考场上,朱丹却放弃了考试。而当晚又被破格录取,(板书:终试放弃录取)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回到12月13日这一天,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二、新授:
1.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想想朱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课文,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朱丹的爱国之情的?请边读边划细细品味。
出示幻灯:“看过卡片……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
体会出在这个悲伤的日子里抽到这个题目而难过;他知道拒绝后意味着失去这宝贵的机会,甚至永远与机会失之交臂;他可能会想到,在这不该忘却的日子里有人竟出这样的题,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3.指导朗读
4.就是这轻轻的一句话,却犹如闷雷在会场里爆炸。这是为什么?
(1)出示幻灯:这轻轻的一句话,却犹如闷雷在会场里爆炸,窃窃私语起来。”
体会这一段的意思,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闷雷突然爆炸的情景。然后可以联系课文第一部分——机会来之不易。
(2)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说,教师适时引导,“也许有人认为爱国和比赛是两码事。
(3)多么难得的机会却被他却放弃了,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
5.他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名士,但他的做法却令我们肃然起敬,此时,我们再读他与大师的对话,
该怎样读呢?同桌互读——指名读
师:一边是自己的前途,一颗有良知的心,让朱丹选择了放弃。
6.还从哪能够看出朱丹强烈的爱国之情?
(1)(出幻灯“朱丹伫立雪中……天地间翩然回旋”)
(2)此时朱丹又在想些什么?(体会朱丹对自己的做法无怨无悔和对遇难同胞的深深缅怀。)
(3)同学们你们听,(放音乐)这是怎样的笛声啊,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对亡灵深切哀思。)
(4)这一天,朱丹内心很痛苦,他的装束表示出对亡灵的哀悼;一身黑色,衣衫上的梅花,也表示了中国人的不屈不挠。
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朱丹这样一位热血青年,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对环境的描写,使朱丹的形象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
7.故事的结尾让我们大家如释重负,朱丹被破格录取,如果你是那位主考官,你会对朱丹说什么?
写下来,同桌交流,推荐。
三、巩固:
师:其实在12月13日这个沉痛的日子里,还有很多人和朱丹一样怀着沉痛的心情。文中有没有提到?
1.出示幻灯:临近石碑……红宝石般的泪。
抓住三个“像……”四个“有”两个“他们”还有“流出红宝石般的泪”体会想象
2.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其他纪念活动。
3.教师幻灯片简单介绍,学生默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做好课前准备,多方面收集资料,适时在课中使用资料。
3、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语言。
4、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结合资料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整体入手,导入课文。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复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精度感悟。
1、课文到底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演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
2、能不能用文中的四字词语来形容他的笛声?(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3、指导朗读,想象笛声。
4、听着这样的笛声,你有什么话想问问朱丹?
5、引出:南京大屠杀
A、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B、师适当补充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受。
6、过渡:孩子们,这是国耻啊,七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幕仿佛又浮现在我们的面前,日本帝国主义任意践踏我们中国人的生命。朱丹想到今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痛之日,他又怎么能演奏出欢快的乐曲呢?
7、引入拒绝演奏:“看过卡片……私语起来。”
问:只是一个什么句子?用什么来比喻什么?这个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8、朗读大师和朱丹之间的对话:你怎样理解朱丹的做法,你感受到了什么?
角色转换:(如果你是朱丹)
问:朱丹,此时此刻,你就不为你的前途但用吗?
你经过了初试、复试,今天终于到了终试,你就这么放弃了吗?
方法总结:你是通过什么把朱丹的内心世界了解得这么深刻的?
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对于了解一个人的.情感的重要性。
9、 仅仅是朱丹一个人在哀痛吗?还有谁?
读“临近石碑……红烛般的泪。”
自学欣赏这个自然段,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总结方法:批注的作用
10、此时此刻,朱丹最想做的是什么?
欣赏木笛声,配乐朗读“笛声凄凉悲切”一部分。
11、小练笔:笛声在向人倾诉,他在倾诉什么?用你手中的笔写下你听到的倾诉声。
交流汇报,升华情感。
12、朱丹没有在大师的面前屈服,这使我们想起了一种花——?(梅花)
引出衣着描写的铺垫作用。
13、这个故事远远没有结束,朱丹的笛声还有一个人听到了,他是——大师。大师为什么破格录取的朱丹?
引出朱丹的爱国情怀及高超的演奏水平。
三、总结
1、根据板书总结。
2、以王久辛在纪念南京大屠杀xx周年所做的长诗《致大海》的片断结束。
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悲戚、窃窃私语”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朱丹和考官的对话,唤醒勿忘国耻的荣辱感。
3、感知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体会朱丹悲戚的内心世界。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朱丹和考官的对话,读出对“12月13日”的不同态度。
难点:通过“如泣如诉”一词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设想:
抓住朱丹和考官对“12月13日”的不同态度反复朗读体会朱丹的爱国情怀,抓住朱丹吹奏木笛从“拒绝演奏”到“情不自禁”的不同变化倾听他“如泣如诉” 的悲戚的情感世界。
四、准备教材
60份(隐藏两部分内容“对话”和“结尾”)、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设置悬念,质疑问难。
1、故事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上进青年,他能用一支木笛吹奏出一曲曲婉转的笛声,成为一名乐团的木笛演奏员便是他一生最大的’梦想。终于有一天南京某乐团招考演员,其中一名正是木笛演奏员。这位青年报名参加了,还顺利通过了初试和复试,如愿进入了“二选一”的最后一轮终试。然而,在接受考官终试的那天,他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考官提出的演奏要求。毫无疑问青年将失去成为一名笛演奏员的天赐良机……(教师讲述戛然而止。)好,听到这里,同学们,你急于想知道些什么?
2、质疑与预设。
(1) 学生踊跃质疑问难。
(2) 教师对有价值的问题及时板书肯定。
预设:
A、这个青年是谁?
B、考官提出了怎样的演奏要求?
C、青年为什么拒绝考官的演奏要求?
D、这名青年最后求职的结果会怎样?
过渡:因为关心所以关注!从大家踊跃地提问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非常关心这位上进青年的命运。那么就让我们伴随课文《木笛》走进这位青年的内心世界,解开我们心中的重重疑团。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课件出示)
(二) 自学解疑,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问题A,(朱丹)紧接追问:你只是告诉了大家青年的名字,请你能更具体地介绍一下他的形象吗?(既解决读课文的环节,又了解了朱丹的外貌。)(个别读→齐读)
(2)问题B,(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看来考官的要求也并不苛刻,那朱丹为什么要拒绝呢?谁已经知道?追问:为什么?(方案1:猜测→原文,方案2:文本→原文)
其实这里老师跟大家卖了个关子,目的是想考考大家能不能联系上下文于字里行间,于细节中淘得答案,老师用省略号隐藏了赵恺先生原文中的这么一段对话。(课件出示:朱丹与考官的对话)
(三)朗读对话,铭记国耻。
1、指导对话朗读。
引导学生读出考官茫然、轻描淡写的语气,朱丹悲戚、无奈的语气,读好两人对“12月13日”迥然不同的态度。
2、了解国耻,铭记国耻。
感情朗读基础上再指名学生准确回答问题C。
是啊!那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没有忘记,我们每个人都不该忘记那不堪回首的血泪史——(课件出示):大屏幕出现南京大屠杀的画面及配乐解说词:“上海失守一个月后,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陷落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开始了。东京在狂欢,南京却在燃烧;东京在庆功,南京却成为人间地狱。侵华日军把南京变成了屠杀场,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军人,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对无数的男女老幼用机枪扫射,用火焚烧,甚至用中国百姓的头颅做赌注,展开杀人比赛。
师补充:这场大屠杀整整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要屠杀300000人,大约是没分钟杀6个。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组血红的数字。
(大屏幕适时呈现: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要屠杀300000人,大约是每分钟杀6个。)(数字为红颜色)
师:孩子们,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你说
生:(引导几名学生说“国耻”之类)
师:这是国耻!同学们,朱丹想到今天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他又怎能吹奏欢快的乐曲呢?来,把课文捧起来,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朱丹和考官的那段对话。(分角色读,师读提示部分。)
过渡:真不错!同学们,请不要从朱丹的苦涩中走出来,就这样全身心地融入进去,就这样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吧!
(四)走进内心,倾听泣诉。
1、此刻,朱丹泪流满面,一腔国耻的愤慨、满腹委屈的泪水,他又能向谁倾诉?披着雪花,他漫无目的地走在南京市的鼓楼广场上。穿过广场,他又鬼使神差般地径直走向座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意外地看到怎样的场面呢?
生:他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高矮不一,……每个人都手擎一支红蜡烛……
师:临近石碑,只只见一片莹莹光亮,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木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木笛》课文原文12-14
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5-03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3-27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6-21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4-10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3-27
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教学设计02-24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0-05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6-20
五年级语文上册《夕照》教学设计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