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知识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五柳先生传》原文和译文(含赏析)(五柳先生传全文及注释)资料详情描述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cē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yǘ)?\’

  译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书的大概意思,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他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特别喜欢喝酒,但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从不客气。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平时难以吃饱,可是他却总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用文章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这样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评价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喝酒作诗,

  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这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远古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

  赏析

  《五柳先生传》赏析(邱子钊)

  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很多杰出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五柳先生传》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他的志趣。

  对他的名字作了介绍之后,接着写他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虽然隐姓埋名,但与道家说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并不一样。不过,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么“会意”呢?没写。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中可以想见。他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只是不说,不是不知。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也隐隐地感到那个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二个志趣——饮酒。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但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明他内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一个使波澜平静的方法,这就是嗜酒。“嗜”字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这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三个志趣——著文章。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官得禄。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闲静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他实际上是有痛苦的,但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明作者也很欣赏道家所鼓吹的无为而治的古代社会,但全文主要精神仍然是儒家的“独善其身”。全文二百多字,语言洗练,于平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这就是陶渊明诗文的一大特色。

  第二篇: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译文: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节选)

  陶渊明的这首《归去来兮辞》主要抒发了作者远离官场,欣然归隐的心情,韵律优美,语言朴素,千百年来被广为传诵。而与这首《归去来兮辞》同样有名的除了《桃花源记》外,还有另一篇《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和陶渊明的其他文章一样的朴实无华,但又富有幽默情趣,使淡泊自得的隐士呼之欲出。

  从开头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就连代表自己的号也起得很随便。“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这不仅让我想起在《种树郭驼传》中“郭驼”一名字的来历:这个人也是一位平民百姓,不知他的真名,因为生佝偻病,走路很像骆驼,所以村里人都叫他“郭驼”。他反而很满意,于是以后也自称为“郭驼”了。“五柳”这个号的由来倒是和它有些相似。五柳先生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好读书”,却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说明了他是真心喜欢读书,为的是领会书中要旨,而不像那些做表面文章的人为了求取功名。二是“性嗜酒”。那二十首著名的《饮酒》就是在酒的陪伴下写成的,他的《连雨独饮》中也有“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之句,足见他对酒的喜爱。后一句则说明他为人正直,既然喝醉了,说走就走,决不装腔作势。北宋有个叫张升的为人也很正直,酒过三巡后他就豪情勃发,击杯而歌,忘记了屋里的宾朋。五柳先生的居室也十分简陋,甚至遮不住风和阳光,可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又何陋之有呢?不仅如此,他生活也很贫穷,但还是一副安然自得的样子,“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而且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五柳先生的乐观,虽然他过的是粗茶淡饭、布衣革履、怡然自乐的朴素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他是如何做到如此乐观的呢?因为他已经看透了腐败的官场,十三年来的宦海沉浮,使他深深的懂得:名利、荣辱是烦恼之根,人生百年,只有清静是最可贵的。这种闲适的生活,可以用上文中所提到的张升的一句诗来描述:

  无利无名,无荣无辱,无烦无恼。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以清贫自守,不愿出仕的黔娄生活也是如此,他的妻子曾对他做过高度的评价。而作者却巧妙地把这句话用来评价五柳先生,说明了五柳先生和黔娄有着相似之处,也说明了他的高尚品格。而后文就如同他的《桃花源记》一样,隐约流露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同时对五柳先生的品格起了烘托作用。

  马说

  作者: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赏析

  “说”是一种文体,本文题目的意思大多数教辅资料上都解释为“说说千里马”,可是我今天要推翻这个观点,把本文题目理解为“千里马的自述”,请大家跟着我这个思路去分析鉴赏。

  作者韩愈所处的中唐正是朋党纷争,世人倾轧之时,他本人屡遭排挤和贬斥。他也是一个有才能的文人,可以算是一匹“千里马”,。那时社会状况却是“世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所以他才发出了“士之处此世,而忘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矣!”的感叹。在这种状态之下,没有人去赏识他,于是他便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错,世上不会缺少人才,李白就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可当时统治者却没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于是作者就开始为我们描述他的悲惨境遇。“祗辱”“骈死”二词就抒发了作者愤懑的感情,同时也写出了对“食马者”的厌恶。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千里马有日行千里的特殊才能,为什么人们却发现不了呢?这一段就解释了主要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为千里马有特殊的食量,所以必须要以千里马的规格来喂养它,而作者要展示自己的才能,必须得到一个合适的官职,才能才会得到发挥。作者在他对宰相的第二次上书中就抒发了希望当权者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心情,“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取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而宰相仍不理睬,他就作了《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将周公吐哺握发、求贤若渴的态度与宰相置之不理的冷漠态度进行对比,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和心中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可以这样说,作者正在向我们哭诉,“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举问的有理、有力,充满委屈之情和愤激不平之气,同时也发出了在《与于襄阳书》中出现过的“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的感叹,把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浪费人才与摧残人才的谴责表达得淋漓尽致。

  由于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食马者”们很是恼怒,就不断鞭打它,可是又不按照正确的方式,喂养它还是不按照正确方法,千里马自然感到委屈,于是就不断以鸣声抗议,可是“食马者”却不能通晓他的意思,就如同作者在《应科目时与人书》中表现的那种怀才不遇的困窘一样。他们拿着马鞭,明明千里马就在眼前,却仍是在说“天下无马”!这就鲜活的勾画出了那些“假伯乐”可笑的丑态。于是作者大声长叹哀鸣,连用三个感叹句,语气凌厉,斩钉截铁,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赞 0
分享海报
版权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地址:水滴知识网 » 《五柳先生传》原文和译文(含赏析)(五柳先生传全文及注释)资料详情描述
图片正在生成中,请稍后...

周一

09/29

《五柳先生传》原文和译文(含赏析)(五柳先生传全文及注释)资料详情描述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cē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登录

记住我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