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知识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王守仁《教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教约原文解释)资料详情描述

  相关推荐

  王守仁《教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守仁《教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约》

  王守仁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偏询谐生:“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未能填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贱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凡习礼需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矢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闲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瑕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选自《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译文:

  每天早上,学生向老师行过礼后,教师按次序讲课之前,要向全体学生提问:“你们在家的时候,自己那尊敬热爱父母的心,有没有懈怠的时候?能不能情真意切?每天早晚侍奉父母的礼节,有没有亏欠和疏漏?能不能按照礼仪的要求一一做到?在路上过往的时候,步履姿态有没有不检点的地方?能不能谨慎小心?言语行动和内心活动,有没有欺骗狂妄和非礼之处,能不能做到忠实守信坚定诚敬?”学生一定要如实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和缺点就要努力改正,没有问题也要提醒自己不去犯这些错误。教师讲课的时候,再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循循诱导启发教育。之后,学生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学习。

  唱诗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面容庄重、气息沉稳,要让学生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控制节拍和声调。不要浮躁急切,不要随意喧哗,也不要胆怯害怕,时间久了,就会感到精神舒畅,心平气和。每所学校按照学生数量的多少,分成四个班,每天轮流由其中一班唱诗,其他三班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认真严肃地倾听。第五天,将四个班的学生合在一起在学校轮番演唱。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各校都集中到书院一起演唱。

  学习礼仪的时候,一定要静心专注,要反复推究学生的礼仪,考察他们的仪容举止。不要松松垮垮,不要无精打采,也不要粗野无礼,要举止优雅而不过于迟缓,恪守礼法而不过分拘谨,时间久了,动作和神情就会熟练自然,品德和习性也就能够逐渐养成。学生的分班,也和唱诗的班次一样,每隔一天,就轮流由一班表演习礼,其他三班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认真严肃地观看。习礼这一天,应免除他们的课业练习。第十天,将四个班的学生合在一起在学校轮流表演。每月初一、十五两目,各校都集中到书院一起演出习礼。

  讲授课文的时候,不要一味赶进度多讲,最重要的是要学生熟练掌握。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资个性,能学会二百字的,只教给他一百字,让他总是感到精力充沛,这样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反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专心致志,边朗诵边思考,一字一句都要反复体会理出头绪,声音要抑扬顿挫,心情要放松自如,时间久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就会沁润到学生心底,他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也会随之提高。

  每天的课程,首先要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考察,之后是背诵和朗读课文,然后是礼仪学习,有些学生在这段时间完成课业练习,再之后是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和教师讲授课文,最后是唱诗。习礼和唱诗这类课程,目的是保存学生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快快乐乐、不知疲倦地热爱学习,这样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去做那些不好的事了。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就知道如何去进行教育了。但这也只是说个大概,真要使教育成为一种艺术,还要看教师个人的修炼了。

  内容简介

  《教约》为府学、县学等教育机构提出教学原则与方法,其中贯穿伦理中心主义和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思想。《教约》提出,教读即教师每日清晨第一课即是“考德”,要求依次询问学生实践儒家道德的情况,并随时用具体事例对学生悉心教诲。此外有习礼和文化课。他对习礼课的要求是,澄心肃虑,动作从容修谨,使学生“体貌习熟,德性坚定”。对文化课的要求是,不单纯求多,要讲究精熟,教课分量要小于学生最大接受量,使学生没有“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总之,要使学生存心于儒家道德礼乐,乐习不倦,而没有时间流于邪僻。《教约》所要改变的是当时府县学的单纯应付科举考试的倾向,突出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学习与实践,同时也要改变老式教学中不看学生能力,不启发学生兴趣,满堂硬灌的办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王守仁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了经验,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旨,认为这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若信得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人物生平

  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1岁前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后随父亲王华到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研习兵法。18岁时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弄权,王守仁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称刘等为权奸,被刘瑾廷杖,后系狱,不久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时他发生重要的思想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突破朱熹格物穷理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所谓理就是人的心理,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其主讲贵阳文明书院,他在此首次演讲知行合一说。

  刘瑾伏诛后,他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与弟子徐爱等人讲述他的大学格物新说与知行合一说。后经徐爱记录整理,成为《传习录》,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马政,讲学规模渐大,一度强调静坐,要求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正德十一年,升任南赣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在军事镇压取得成功后,强调思想统治,重视教化,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使赣南的统治秩序得到恢复。这期间他在赣县修建濂溪书院,刻印古本《大学》,印发《朱子晚年定论》、其弟子薛侃出版了《传习录》。正德十四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仅用35日即生擒宸濠。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了经验,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旨,认为这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若信得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

  明世宗继位后,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此时王守仁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排挤,疏乞归省,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过着退隐生活。其间他续刻增订《传习录》,修建稽山书院,其弟子创建阳明书院。他的拔本塞源论和一系列重要书信及《传习录》下册,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弟子还为他刻印《阳明先生文录》及《居夷集》等。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起用王守仁,镇压广西少数民族起义,造反首领得知王守仁带兵来讨,也很干脆,乖乖投降,得胜后,为加强思想统治,王守仁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推行儒学。在他出征广西之前,录下了全面阐述他哲学思想的《大学问》。

  嘉靖七年王守仁病重,桂萼又在世宗面前进谗。王守仁听说后便上书请求致仕,不等朝廷的回复就束装上路。翌年初卒于回归途中的江西南安。

  【王守仁《教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王守仁文言文07-18

  王守仁名人故事07-12

  《王守仁全集》卷三02-02

  《王守仁全集》卷十三03-21

  《春王正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4-06

  滕王阁序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3-28

  《王翱秉公》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1-02

  约取而实的文言文翻译10-17

  经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8-01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翻译_《过秦论》文言文翻译04-13

赞 0
分享海报
版权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地址:水滴知识网 » 王守仁《教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教约原文解释)资料详情描述
图片正在生成中,请稍后...

周四

09/25

王守仁《教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教约原文解释)资料详情描述

相关推荐 王守仁《教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守仁《教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约》 王守仁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偏询谐生:“在家所以爱

登录

记住我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