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知识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资料详情描述

  相关推荐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还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语?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1、招兵买马: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2、择主而事:事:侍奉。旧指选择明主,为他办事。

  3、坐视不救:坐视:坐着看。见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坐在一旁看着不去援救。

  4、掌上观文:见“掌上观纹”。

  5、执鞭随镫: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左右。

  6、指南攻北:犹声东击西。

  7、指囷相赠: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8、知遇之恩: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9、自有公论: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然会有评论。

  10、一面之词: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

  11、养精畜锐: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锐气。

  12、摇摇欲坠:摇摇:摇动,摇晃;坠:落下。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13、偃旗息鼓: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14、一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15、有机可乘:有空子可钻。

  16、欲擒故纵: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17、引虎自卫: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18、倚势凌人:凭借权势,欺侮别人。

  19、燕颔虎须:形容相貌威武。

  20、养精蓄锐: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21、扬武耀威:见“扬威曜武”。

  22、一家老小:谓全家人。

  23、以卵敌石:用蛋去抵挡石头,比喻不自量力。

  24、一面之辞:见“一面之词”。

  25、以私废公:由于私情而废弃公务。

  26、隐介藏形:介:鳞甲。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

  27、鹰视狼顾: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

  28、运筹决策: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

  29、运筹决算:同“运筹决策”。

  30、云屯雨集:形容众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1、佯输诈败:佯、诈:假装。假装败下阵来,引人上当。

  32、先礼后兵: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33、心怀叵测:心怀: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34、心术不正: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35、削铁如泥:切削铁器如同斩剁泥土一样。形容兵刃极其锋利。

  36、心胆俱裂:俱:都。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

  37、休声美誉:休:美好。美好的声誉。

  38、笑容可掬:掬: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

  39、胸怀大志:怀:怀藏。胸有远大志向。

  40、心绪如麻:犹心乱如麻。

  41、星月交辉:指星星和月亮一起照耀,格外明亮。亦作“星月皎洁”。

  42、虚废词说:空费精神白说话。指说话不起作用。

  43、闲杂人等:指与工作无关的人员。

  44、笑傲风月: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45、虚虚实实:假假真真,以假乱真。指军事上讲究策略,善于迷惑对方。也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46、揎拳裸袖:犹言揎拳捋袖。

  47、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48、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49、威风凛凛: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50、妄自菲薄: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51、万死不辞: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52、无计可施:计:策略、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

  53、勿怠勿忘:勿:不要;怠:懈怠;忘:忘记。告诫不要懈怠,不要忘记。

  54、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55、无名小卒: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56、物伤其类: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

  57、忘恩背义:犹忘恩负义。

  58、卧床不起:病卧床上,不能起来。

  59、天愁地惨:天地都感到愁苦、凄惨。形容极其悲惨(多用作渲染气氛)。

  60、土鸡瓦犬: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

  1、【单刀赴会】

  周瑜死后,刘备为了和吴国重新联合起来,答应孙权等他攻占西川后就把荆州交给吴国。

  这时刘备已经很强大了,他的军队很快就攻占了西川。刘备在西川建立了蜀国,派关羽和他儿子关平驻守在荆州。

  孙权听说刘备占领了西川,派大使到蜀国向刘备要荆州。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计谋,写了一封信交给吴国的大使,让他到荆州去找关羽。

  吴国的大使拿着信来到荆州,却被关羽拒绝了。关羽说:“这么重要的事,我怎么能相信一封信呢?”然后就把大使赶回了吴国。

  孙权大怒:“刘备分明就是在捉弄我。”鲁肃出了一个主意:请关羽到吴国来吃饭,趁机把他抓起来,逼迫关羽交出荆州,不然的话就杀死他。

  关羽接到邀请信后,笑着说:“我才不怕他们,我一个人去,看他们敢把我怎么样?”

  第二天,关羽乘船来到吴国。鲁肃早已经布置好了军队,只要关羽不答应,马上就把他抓起来。

  在酒席上,鲁肃笑嘻嘻的提出归还荆州的事,关羽就说:“我今天是来喝酒的,国家的大事我们不谈”但鲁肃还是一个劲儿地提起荆州。

  过了一会儿,关羽站起来拉住鲁肃说:“我有点醉了,荆州的事以后再商量吧。”说完就拉着鲁肃向江边走去。

  吴国的士兵怕误伤到鲁肃,不敢对关羽下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关羽拉着鲁肃走出去。关羽一直把鲁肃拉到江边才放开手。等吴国军队来追赶时,关羽的船已经开出很远了。

  2、【得陇望蜀】

  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人总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

  陇:在今甘肃东部,陕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现在一般用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有贬义。

  虽然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发生在刘秀身上,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段和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

  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

  还记得应该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翻的是连环画版的演义。看到这一节后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学到一个新成语,但同时总觉得用在这个地方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那时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脸,一个反面人物,那么他怎么会不复望蜀,不贪心呢?

  我起初给曹操找的解释是他怕陷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益州。几乎就在这个想法产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原因上面司马懿和刘晔已经替我解释了。

  那么就是因为战线太长,因为襄樊和合肥战场的压力了。但这也是不成立的。襄阳曹仁,合肥张辽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当时这两线的战事并不是那么吃紧。再说有满宠李典等人的协助和“贼来乃发。”的木夹的指点,即便是逍遥津这样的会战,坚守到救兵到来也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只能是曹操老了。这里的老不是指年龄,不是老骥伏枥那个老,而是一种在于内心的沧桑,厌倦和疲惫。连年的征战特别是赤壁战后破马超灭张鲁这几年这几仗,那颗曾经不已的壮心里的烈火渐渐熄灭了。是的,曹操的心已经老了,没有了如日中天的气势与激情,论英雄的豪情,观沧海的壮志,赋赤壁的雄心,到如今都只剩下了一抹晚照。

  逍遥津战后,错过了平西川最好机会的曹操同众官议曰:“此时可收西川否?”刘晔曰:“今蜀中稍定,已有提备,不可击也。不如撤兵去救合肥之急,就下江南。”于是只有退兵,留夏侯渊,张颌守汉中。

  3、【兵贵神速】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就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想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

  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还有,你要慎重!”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公孙康所杀。

  4、【吴下阿蒙】

  三国时,吴国有位将领,名叫吕蒙。他一直跟随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位吕蒙不愧为英勇的战将,然而,自小未曾读书,所以,文墨没有,行事粗鲁,又全不懂礼仪文饰。大家都呢称他为“吴下阿蒙”。

  一次,孙权与吕蒙在一起时,孙权说:“吕将军,你现在与我一起执掌国家大政,应该多读点书,学点历史和文化知识,这样才好。”

  吕蒙一听,马上说:“我一天军务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读书?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吗?”

  孙权笑着回答:“要说忙,你不会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你更不比曹操忙吧?曹操带兵打仗经常都忘不了读书,越老越喜欢看书。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时常手不离书,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要说读书与不读书,那可大不一样。书中有很多道理,可以使人聪明;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可给人启示警惕。我治国理政,许多都是从书中受到教育启发的。”听了孙权的这一番话,吕蒙才知读书的重要,从此以后,每天军务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时间来读书。他还聘请了二位文士,来指导他读书。

  开始读书时,吕蒙倒没什么特别感受。渐渐地,吕蒙读出味来,眼界不断开阔,思路日益活泛,才发觉自己以前的许多愚昧无知。于是,越读越有味,后来竟成为一位饱学之士。

  周瑜去世后,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这位鲁肃是吴国一位名士,学问渊博,读书破万卷。他与吕蒙都在周瑜手下做过事,常戏谑吕蒙,“吴下阿蒙”就是由他叫出名的。

  一次,鲁肃到吕蒙的驻军去巡视。空闲时,吕蒙主动与他谈起学问来,鲁肃大感意外。开初,吕蒙是以请教者的身份与鲁肃交谈;不一会,吕蒙提了几个问题,鲁肃都答不上来;后来,鲁肃只有听吕蒙一个人讲的份了。听完吕蒙高谈阔论,引经据典,鲁肃十分惊叹地说:“想不到你这位昔日阿蒙,今日竟学富五车了!本人敬服万分!”鲁肃去世前,推荐吕蒙接替了他的职务,深受孙权的器重。

  东吴自立国后,一直想夺回关羽镇守的荆州,但一直没有成功。而荆州一日不夺回,就对东吴有一天威胁。

  吕蒙当上统帅后,一面采取各种军事步骤,一面联合魏国,终于使一代名将关羽败走麦城,夺回了荆州。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刀枪剑戟〗成语典故:却教帐中排开七重刽子手,刀枪剑戟,灿若霜雪。

  〖大仁大义〗成语典故: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也大仁大义也。

  〖胆丧心惊〗成语典故:袁绍父子胆丧心惊,奔入旧寨。

  〖低头丧气〗成语典故: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等闲人物〗成语典故:操还营自思:‘孙权非等闲人物……’于是有退兵之意。

  〖等闲视之〗成语典故: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等闲之辈〗成语典故: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大雨滂沱〗成语典故:行了数日,忽值大雨滂沱,行装尽湿。

  〖大言欺人〗成语典故:军败于当阳,詈穷于夏口,亘亘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地远山险〗成语典故: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明日复叛。

  〖蠹政病民〗成语典故:时皓〔孙皓〕居武昌,扬州百姓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匮乏。陆凯上疏谏曰:‘……又左右皆非其人,群党相挟,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抵足而眠〗成语典故:瑜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

  〖抵足而卧〗成语典故:一日,众官皆散,权(孙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

  〖灯烛辉煌〗成语典故:军士引阚泽至,只见帐上灯烛辉煌,曹操凭几危坐。

  〖大展经纶〗成语典故: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恩荣并济〗成语典故: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

  〖恩怨分明〗成语典故: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反败为胜〗成语典故: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

  〖法不徇情〗成语典故: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直深戒。

  〖纷纷穰穰〗成语典故:孔明端坐于帐上,只见蛮兵纷纷穰穰,解到无数。

  〖反覆无常〗成语典故:操曰:‘袁谭小子,反覆无常,吾难准信。’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成语典故: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封金挂印〗成语典故:[曹操]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反客为主〗成语典故: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凤毛鸡胆〗成语典故: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繁礼多仪〗成语典故: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费力劳心〗成语典故:吾为汝御敌,费力劳心。汝今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卒效命乎?

  〖放龙入海〗成语典故: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逢山开路,遇水叠桥〗成语典故: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

  〖奋武扬威〗成语典故:[姜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魏兵大乱。

  〖拂袖而起〗成语典故: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

  〖放鱼入海〗成语典故: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

  〖滚鞍下马〗成语典故:良久,见一员小将,白袍银铠,滚鞍下马。

  〖各霸一方〗成语典故: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

  〖骨颤肉惊〗成语典故: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乃问周仓曰:‘昨夜梦见主公深奥血污……不知主何吉凶?’

  〖盖地而来〗成语典故:汉军大败,后面漫山塞野,黄巾盖地而来,旗上大写‘天公将军’。

  〖割恩断义〗成语典故:自桃园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

  〖股肱心腹〗成语典故:先生乃吾之股肱心腹,倘有疏虞,如之奈何?

  〖葛巾布袍〗成语典故: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

  〖国家大计〗成语典故: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战之故;于国家大计,本无所损。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相关文章:

  《论语》中的经典成语07-30

  论语中的成语01-23

  《史记》中的成语06-21

  《论语》中的经典成语11-04

  三国演义的成语05-23

  三国演义成语06-24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12-04

  《史记》中的成语【荐】06-21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05-07

赞 0
分享海报
版权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地址:水滴知识网 »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资料详情描述
图片正在生成中,请稍后...

周二

09/23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资料详情描述

相关推荐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还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语?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1、招兵买马: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2、择主而事:事:侍奉。旧指选择明主,为他办事。 3、坐视不救:坐视:

登录

记住我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