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知识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高中语文复习的古代诗歌鉴赏(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诗)资料详情描述

  相关推荐

  关于高中语文复习的古代诗歌鉴赏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高中语文复习的古代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复习的古代诗歌鉴赏 1

  依据不同形象,灵活达用技法

  [考点要求]能鉴赏古典诗歌。

  知识点1.鉴赏人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点;第二步,联系诗歌中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第三步,分析诗歌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因或意义,如抒发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王历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从题目来看,诗人是嘲笑王历阳不肯饮酒。大雪纷飞,正是饮酒的天气,王历阳“不饮杯中酒”的行为,让陶渊明也会笑死。陶两明喜欢饮酒,常戴头巾,抚琴自乐,宅边有五棵柳树。诗歌借陶渊明来嘲笑王历阳“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刻画了王历阳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形象。

  【答案】王历阳是一个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人,表面上以陶渊明为榜样抚琴、栽柳、戴头巾,可是喝酒不痛快。“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

  知识点2.鉴赏事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概括事物形象的总体特点;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说明;第三步,分析事物形象体现的人物品格或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诗中的“花影”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诗歌描写了“花影”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变化。“重重叠叠”写花影之多,“上瑶台”写花影移动;“扫不开”写花影难除,表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答案】花影重重叠叠,不能消除,虽随同太阳落山而消失,却又因月亮升起而重现。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知识点3.鉴赏景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抓住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二步,概括诗歌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言之有据,切忌脱离诗歌内容,凭空想象。

  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全曲描绘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这首元曲全曲都在描写景物,作品题目点出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象。前两句通过“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等凄清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孤寂萧瑟的图景,大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格调;“一点飞鸿”给图景增添了灵动的色彩,但描写的只是飞鸿的影子,又增添了寥落之感;后面两句,笔锋陡转,通过“青”“绿”“白”“红”“黄”一组具有鲜明色彩的词语,描绘出景物的明丽,使画面充满生机。答题时,可先概括景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答案】前三句着力渲染秋天凄凉萧瑟的氛围,后两句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落日残霞”点出时间为秋日傍晚,与“孤村”相配,透出萧瑟与凄清之感;“老树寒鸦”已带有暮寒意味,加以“轻烟”环绕,就更有一种惆怅之感;“一点飞鸿”给冷寂的静景增添了生命力,但又只是依稀难辨的影子,增添了寂寥之感。而后作者笔锋一转,写“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些带有明丽色彩的景物,为这肃杀的气氛平添了生机与活力,一扫前人写秋景一悲到底的俗套。

  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香后

  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描绘的画面,要求鉴赏诗歌前两句描绘的画面。这两句诗,交代了清晨开门所见到的景象:大雪封山,雪停之后,天气放晴,云彩淡淡,日光清冷。据此,考生不难概括出作者描绘的画面,概括时一定要结合诗句描写的景象。

  【答案】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大雪封山、天气初晴、云彩淡淡、日光清冷的冬日山居雪景图。

  知识点4.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炼句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给出字句的意思,即“某字在句中的意思是……”或“某句的含意是……”;第二步,分析表达技巧,即“运用了……的手法”;第三步,描述景象,即“写出了……的景象”;第四步,分析情感,即“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例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应氏二首(其一)

  曹植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类赏析。曹植生活在战乱频发的年代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荒畴不复田”“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等诗句写出多年战乱造成的宫室被毁、田地野草丛生的破败情景。“尽”是“全部、完全”的意思,也就是说,洛阳城内所有的宫殿都被大火烧毁了。“侧足无行径……不识陌与阡”等诗句写出了田野荒芜、游子因久不归家而不识阡陌的情况。“侧足”极言田野荒芜到行人已无法正常行走的程度,从侧面写出了战争过后的惨败景象。

  【答案】(1)“尽”是“全部、完全”的意思,写出了洛阳城的残破景象,既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又交代了“何寂寞”的原因。(2)“侧足”是“侧着脚”的意思,“侧足无行径”写出道路的狭窄,诗人把行人在草丛中步履艰难的情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典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诗歌末尾两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炼句类赏析。从标题看,本词写的是百花凋谢之后西湖上的美好景象。词的前六句写的是宜外西湖上的美好景色,“垂下帘栊”一句交代描写由室外转向室内,但“双燕归来”一句说双燕在“细雨”之中,这不免令人生疑,但这恰恰是作者语言运用绝妙的地方。这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着意写燕子的活动,反衬出室内的清寂气氛,体现出一种静观自适的情调。理解了这一层,就能把握住这两句的妙处了。

  【答案】“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将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营造出轻灵、欢快的意境,表达出作者静观自适的情调。

  知识点5.鉴赏语言特色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明特色,即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简

  练传神、凝练沉郁、语近情遥等);第二步,列例证,即结合诗?歌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析感情,即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典例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中吕〕山波羊.闽思

  【元】张可久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注】①小琼姬:美丽的小丫头。

  这首元曲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对“谁,不做美?呸,却是你!”做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考生要想准确揣摩诗歌中加引号的句子的语言特点,必须结合整篇元曲内容来分析。这首元曲描写一个闺中少妇对离人的思念,构思十分巧妙。春暖花开时节,闺中少妇寂寞伤春,昏然入睡,做起了甜美的梦。屋外柳絮飞舞,犹如雪花飘飞。小丫头见了,不禁高声惊叹:“雪下呈祥瑞。”不料把少妇惊醒了,她嗔怪地说:“谁,不做美?呸,却是你!_”短短八个字,极富生活气息和口语化,使女主人公含娇带怒的神情跃然纸上,从她的.埋怨中可看出她对离人深切的思念。组织答案时既要说明语言特点,同时也要阐述表达效果或作用。

  【答案】引口语人曲,通俗而传神,将女主人公被惊醒那一瞬间的懊恼之情表现得极为生动。

  知识点6. 鉴赏修辞手法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点明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

  典例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诗歌五、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鉴赏。题干要求就诗歌五、六句

  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从语句本身来看,这两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另外,“色”与“歌人脸”,“香”与“舞衣风”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据此可以断定此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确定了这一点,然后对诗句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出表达效果即可。

  【答案】诗歌五、六句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荷花秀丽的颜色仿佛歌女的容貌,馥郁的香气如舞衣下的微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荷花的颜色和味道。

  知识点7.鉴赏表现手法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点出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渲染、烘托、衬托、象征、联想、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等);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具体表现;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

  典例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暮秋山行

  岑参

  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晨。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注]①飒飒:风声。②旻: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③鶗鴂:杜鹃鸟。诗歌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前四句均描写景物,虽然没有人物出现,但从诗歌标题来看,是写诗人暮秋时分在山间行走所见到的景象。一个“疲”字奠定了景物的基调,也交代了诗人的心情。山林空寂,山风吹起,飒飒作响,好像有人在这里,其实根本就没有人,以“空林”和“飒飒”的风声衬托诗人心中的寂寞无聊。

  【答案】衬托。诗歌开头就写马疲卧在长坡上,以马疲于山行及渡口西沉的斜阳衬托了诗人倦于奔波的心情。“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疲于奔波、寂寞无聊的心境。

  知识点8.评价情感态度型

  【得分技法】无论是写景、叙事的诗歌,还是揭示生活哲理的诗歌,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情感或态度,或借景抒情,或叙事言情,或托物言志。评价诗歌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读懂诗歌,了解作者的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或蕴含的情感态度。答题模式为:这首诗歌运用了……手法,描写

  了……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态度)。

  典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注】①宋玉悲凉: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②蘋花:一种在夏秋开小白花的水草。③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④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全词通过描写“雨收云断”的情景,表达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写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通过对“双燕”的“念”和对“归航”的“空识”,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己常年漂泊的无奈之情。

  【答案】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以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寓意与友人欲通音讯却无人可托,将思念友人的深沉、诚挚的感情表现得娓娓动人;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痴情,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词人从对方着笔,写出因不能与思念中的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也折射出自己常年漂泊的怅惘与无奈。

  典例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旨趣?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赠从弟”,但全诗却没有一句表兄弟之情的话,也没有出现“从弟”一词,而是描述以“松”为主的景物。本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开头四句写山上松在瑟瑟风中亭亭直立的状态,“一何”意为“多么”,“一何盛”极写风声之大、风力之猛,“一何劲”极写松枝傲然不屈的生命状态;五、六句写冰霜来临,天气更加恶劣,但松树依然“端正”,表现了松树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最后两句在问答中写出松树因拥有自己的本性,所以才不畏严寒。答题时,可以先概括作品旨趣,然后逐句分析。

  【答案】作品歌颂松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诗人以此自勉并勉励从弟要不畏险恶环境,保持坚定、端正的高贵品格。起首四句,写松树在猛烈的寒风中坚强挺立的生命状态,反映其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精神品格;五、六句,写环境恶劣,但松树“常端正”;最后两句以问答作结,揭示了松树不畏严寒的原因。

  知识点9.比较鉴赏型

  【得分技法】解答比较鉴赏类诗歌题目,首先,要从总体上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找出两首诗歌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其次,认真分析题干,看题目要求从哪一个或哪几个角度进行比较鉴赏;再次,围绕某一个或某些角度对每首诗歌从具体语句到用词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按要求整合答案。

  典例12.侧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周喻将军庙

  胡曾

  共说生前国步难,山川龙战血漫漫。

  交锋魏帝旌旃退,委任君王社稷安。

  庭际雨余春草长,庙前风起晚光残。

  功勋碑碣今何在,不得当时一字看。

  赤璧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 “交锋魏帝旌旅退”“烈火西焚魏帝旗”两句所写的场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两首诗均出自同一作者,所写的主要人物都是三国东吴名将周瑜。本题要求分析两首诗中含意相关的两句诗所描写的场景的不同,答题时应从分析两句诗的含意入手。“交锋魏帝旌旃退”写的是两军交锋之后,魏帝(曹操)一方军队撤退的情景;“烈火西焚魏帝旗”则描绘的是在战争中,魏帝的旗帜被烈火焚烧的情景。

  【答案】“交锋魏帝旌旃退”写出了赤壁之战期间周瑜带领大军击退曹军的豪壮场面烈火西焚魏帝旗”写岀了赤壁之战时曹军旗帜被焚烧的惨烈场景。

  2.周瑜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鉴赏周瑜这一人物形象。从第一首诗来看,刻画周瑜形象的诗句主要是三、四、七句,三、四句通过写周瑜率大军击退曹军和周瑜被委以重任后社稷安定的情况,突出了周瑜指挥有方、受到君王重用的特点;第七句通过写其功勋碑碣的零落从侧面交代他曾建立了不朽功勋。第二首诗前两句写周瑜作为开国元勋在指挥战斗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这一点与第一首诗的三、四句内容相近。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做到言之有据。

  【答案】受到君王重用、有军事才能、功绩卓著。“交锋魏帝旌旃退,委任君王社稷安”“烈火西焚魏帝旗”写他在战场上指挥有方,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并受到君王重用,能保社稷平安;“功勋碑碣今何在”则从侧面表现了他的功绩卓著。

  高中语文复习的古代诗歌鉴赏 2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李洞生活的晚唐时代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国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僖宗荒淫嬉戏,贪残昏朽,更甚于玄宗;这首诗表面是写唐玄宗的荒政误国,实际上是针对时政而发的。《唐才子传》说李洞写诗逼真于岛(贾岛),新奇或过之。此诗的新奇,就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山之。

  骊山是长安著名风景区,山上有华清宫,山脚有华清池。骊山两侧,为东西绣岭,广栽林木花卉,并置高台飞阁,是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幸玩乐之所。春日迟迟春草绿,迟迟,描写阳春的舒缓,可知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这句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致。在一般情况下,春草绿该是一种宜人之色,但用于此刻的登绣岭宫,便给人以草遮回磴绝鸣鸾之感,写的却是荒草披径的荒凉之境。如果说这句还只是通过对背景的联想才透出了春草绿的`时代气息,那么,这野棠开尽飘香玉的时代气息就更其明显了。我们知道,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遂成开元盛世,后期迷于声色狗马,倦于政事,酿成安史之乱。但这些具体过程及其前因后果是无法写到一首小诗中去的,诗人便抓住了绣岭野棠来描写,使读者思而得之,手法是高妙的。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培训乐队(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棠梨栽后,未及嫁接,安史之乱起;这些准备嫁接的母本,此后便漫生起来,再也无人管理。野棠的野字,包含了诗人的多少感慨!开尽的尽字,又道出了多少芳树无人花自落之慨!飘香玉的飘字,又蕴藏着诗人多少惋惜之情!原为御地之树,今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今为无人之境;弟子散尽,香玉(棠梨花瓣)惊风;野、尽、飘三字,写出了多少令人慨叹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多么深重的国灾民难!

  为了申足此意,尾联又写出一位耄耋老人的举动: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自玄宗的开元盛日,至僖宗的衰朽之朝,时历一个半世纪有余,活动在开元时代的人,自然一个也没有了。犹唱二字,表面似讥老人爱翻陈年老历,唱得不合时宜,实则感慨遥深。诗通过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缅怀,寄寓着诗人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惋。诗四句全是写景,但字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命运无限关切的真挚感情。这种寄真情于字背,寓深义于眼前的艺术手法,含蓄蕴藉,颇得游刃骚雅之妙。

  高中语文复习的古代诗歌鉴赏 3

  一、体裁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形式一般有“歌、行、吟三种”。如曹操《观沧海》、《诗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歌行》、《孔雀东南飞》等。

  诗五言绝句:如《静夜思》、《鸟鸣涧》、《登鹳雀楼》

  绝句

  (四句)七言绝句:如《回乡偶书》、《秋词》

  近体诗

  五言律诗:如《过故人庄》、《春夜喜雨》

  律诗

  (一般八句)七言律诗:如《过零丁洋》、《黄鹤楼》、《登高》

  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首句渲染气氛

  上片主句写景

  (写景)尾句过渡

  词

  下片:抒情

  二、题材

  1.咏物言志诗。

  诗人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而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标题:以物象为题。咏、题、吟

  表达不愿媚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

  2.送别抒怀诗。

  “送”、“别”、“柳”、“长亭”

  表达惜别之情;表达对朋友的祝福、担忧、羡慕;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不满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3.怀古咏史诗。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故抒怀、或感慨今夕。诗中常描写古人、古迹、记叙古事。

  怀古伤今之情,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繁花已逝。感慨个人遭遇。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

  4.思乡怀人诗(羁旅思乡诗)

  诗中常出现思乡类意象如“月”、“杜鹃”、“雁”、“捣衣”等,常出现“思”、“忆”、“归”等关键词。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5.山水田园诗。

  表达自己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表达对官场的厌恶、黑暗现实的不满;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寄情山水,抒发壮志难酬之情;抒发一种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6.边塞征战诗。

  是以边疆塞外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诗中一般会出现战争类意象“长城、“烽火”、“狼烟”、“塞北”。

  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对边塞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常年征战的艰辛及对家人和故土的.思念。

  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对战争的厌恶、对百姓的同情。

  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对统治者无为的批判。

  三、人物形象类型

  傲视权贵、傲岸不羁、坚持操守的形象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孤寂落寞、愁苦哀怨的形象。

  积极乐观、心胸豁达、豪放洒脱的形象。一蓑烟雨任平生。

  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四、常见情感

  1.忧国忧民、感伤时事之感慨。

  2.国破家亡之痛楚。

  3.报国无门之激愤。

  4.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5.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求仕厌倦、身居低级官员的无奈与自嘲)

  6.离愁别绪之思念,依依惜别之情

  7.思归不得的思乡之情(羁旅愁思)。

  8.对亲人、友人真挚的思念。

  9.惜春伤春之情,感慨时光易逝,容颜易老,韶光不再。

  10.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11.怜农悯农之情。

  12.建功立业之豪迈。

  13.滞留他乡的羁旅愁思。

  14.前途渺茫的无所适从。

  15.迟暮飘零之感。

  16.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

  17.不媚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8.孤傲高洁、超然物外的高尚品行(梅兰竹菊)。

  19.心胸豁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2.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3.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68岁所作)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杜甫)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7.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9.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表达方式

  1.描写。

  乐府诗《陌上桑》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抒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三)表现手法

  《不第后赋菊》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燕歌行》高适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长恨歌》白居易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四)章法结构。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高中语文复习的古代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技巧论文08-06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09-30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12-03

  关于诗歌鉴赏11-07

  古代描写夏天的诗句鉴赏07-08

  关于古代秋天的诗句鉴赏07-08

  描写月的古代诗歌02-16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01-21

  王维《鹿柴》诗歌鉴赏09-14

  《听筝》诗歌鉴赏08-25

赞 0
分享海报
版权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地址:水滴知识网 » 高中语文复习的古代诗歌鉴赏(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诗)资料详情描述
图片正在生成中,请稍后...

周三

09/24

高中语文复习的古代诗歌鉴赏(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诗)资料详情描述

相关推荐 关于高中语文复习的古代诗歌鉴赏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高中语文复习的古代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复习的古代诗歌鉴赏 1 依据不同形象,灵活达用技法 [考点要求]能鉴赏古典诗歌。 知识点1.鉴

登录

记住我

注册